西华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作为四川省重要的能源电气类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能源转型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时期,紧扣四川电力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出“一台三基三柱”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培养能源电气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建好“一台”:构建“八有”产教融合协作平台机制 学院与电网公司、发电集团、电力装备设计单位及制造企业等省内电力行业产业龙头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设计多方参与、协同共管的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了工作章程和协同工作流程细则,最终形成了一套多角色全维度的产教融合协作平台机制。打开了“协作有盟友、师资有互助、教学有资源、实践有基地、技术有保障、技能有强化、科研有任务、创新有实效”的“八有”协作新局面。开拓了产教资源共通共融共享渠道,做到了“有台可立,有章可循”。 筑牢“三基”:三上三下,打造“学习/应用/实践”三类核心能力培养基地体系 依托产教融合协作平台,基于“下企业、下一线、下项目,上技术、上实践、上水平”的“三上三下”思路,打造了三类核心能力培养基地体系,即“筑牢三基”。其一,是打造了一批教学资源开发基地,有效整合了产教双方师资、设备基地等教育工作核心要素,落实了“项目进课程、案例进课堂、成果进教材”的“三进”行动,实现了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的全面优化升级,成规模高质量提升研究生专业理论与知识技术学习能力。其二,是打造了一批实践应用培养基地,将行业内部培训基地与高校教学实验设施相结合,引入典型工程一线实践环境,强化培养研究生“理论融合实践”工程思维,成规模高质量提升其基本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其三,是打造了一批工程科研创新基地,实现了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实验室的无缝融合,协同开展工程项目申报立项、工程科研攻关创新等工作,在促成“理论融合实践,科研反哺教学”的同时,成规模高质量提升研究生的工程研究创新能力。使研究生的专业教育“有基可依”,将“授业”工作“做大做实做精”。 立稳“三柱”:实施三大“支柱型”思政教育举措,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 学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依托平台协作机制,实施了三大“支柱型”思政教育举措。其一,是将产教双方的思政教育力量协调编组,建成“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思政齐抓,传道与授业共进”的多元化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其二,是基于“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的行业思政教育理念,广泛深入发掘研究生关键培养环节所蕴含的思政素材,建成具有能源电气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库。其三,是将课堂教育、实践环节、科研课题紧密结合,针对多种教育情境,以“步进式演绎”和“浸润式渗透”的方式,将上述思政育人素材,全过程融入到“课程思政”“实习思政”“实训思政”“科研思政”工作中。使此类研究生的立德树人工作“有柱能支”,将“传道”工作“做全做特做优”。 成效显著:扎根地方,倚电而立 截至目前,学院已建成四川地方高校中规模较大的能源电气类专业型硕士学位点。2011—2024年间,为国家电网、发电企业、电力设备设计制造企业,培养输送了262名电气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其中87%以上的毕业生进入西部地区电力行业企业。其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业务水平,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肯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本学位点研究生通过招聘进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人数,长期稳居全国院校前列,大多已成为四川电力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除此之外,本学位点在校研究生,10余年间,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研究生创新竞赛奖励100余项,参与完成电气行业企业工程科研项目400余项,获权各类专利上百项,发表SCI/E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诸多荣誉表彰。学位点为四川乃至西部能源电气行业的高质量创新型应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优质充足的新鲜血液。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地方高校能源电气类专业型硕士的‘一台三基三柱’成规模高质量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XM24-B08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重大项目“校际合作,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项目编号:23XJH0103] 阶段性成果) (雷霞 范镇南 阎铁生 吴昌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