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近年来,赤峰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赤峰市“红山文化”发祥地,充分利用本地区优秀文化资源,深挖“红山文化”在学校育人实践中的丰富内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大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构建了“133”“大思政课”体系,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条主线”,通过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与教学资源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三个结合”,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三个思政课堂”,创新构建了“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深挖“红山文化”的育人内涵,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为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内容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赤峰学院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光辉历史与伟大成就”等“四史”类思政选修课程;围绕“红山文化”制作了“红山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等8个专题教学资源;把口述历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国家的孩子’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获得“自治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录制的“石榴籽课堂”视频,在多家教育网络平台上播放。地方优秀文化教学资源的融入,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2023年,学校获批自治区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 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与教学资源相结合,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针对以往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生硬、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赤峰学院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引导全校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组织全校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二是以“文”化课,将“红山文化”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历史文化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红山文化十二讲”等公选课,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内蒙古民间故事赏析”课程,英语专业开设“赤峰旅游文化经典翻译”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赤峰历史文化”课程,美术学院开设“赤峰历史文化与造型艺术”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红山纸艺”课程。其中,“红山文化十二讲”上线国家高等教育平台,“内蒙古民间故事赏析”“宋辽金元考古”等3门课程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部教材入选自治区级“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部教材被推荐参评“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 三是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任课教师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改成果初步显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凝练出“246”(“2”是指课内课外双重教育阵地,“4”是指“科学精神、工程伦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四项元素,“6”是指“确定学习目标—分解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思政案例—选择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反思”的六步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了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该门课程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依托本课程,团队成员多次获得自治区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四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整体评价、专业建设成效评价、优秀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遴选、期中教学检查等各项工作中,逐步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同时,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将德育融入所有课程的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持续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思政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建设多功能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与内蒙古敖汉干部学院签约建设赤峰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红山区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民族文化宫等地开展主题研学活动;赴敖汉旗烈士陵园展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地开展“实践行”活动。将校内内蒙古红山文化研究基地、红山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4个省级基地进行整合,依托赤峰学院博物馆开展思政教学实践。“赤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坐落于赤峰学院校内,既是学校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赤峰学院聚焦办好“两件大事”、深入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的具体实践。 二是打造“青马工程”特色育人模式。赤峰学院于2016年开始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开设“青马”研习班;2023年,学校团委在原有“青马工程”的基础上,与学校党委统战部共同打造“青马·石榴籽”班,以研究、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为主,将“红山文化”研究成果融入实践课程体系,并承担为赤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培养志愿解说员等任务,创新思政实践育人模式,育人效果凸显。 三是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化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由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原创历史舞台剧《万古红山》,自2019年开始在校内外举办多场演出。教育科学学院排演话剧《苏和的白马》,文学院排演话剧《草原妈妈》,美术学院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绘民族团结画卷”课业展演活动,音乐学院开展“雅韵北疆”学生舞台实践活动,这一系列活动都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滋养。 赤峰学院多年来充分挖掘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优秀文化育人内涵,以“文”化课,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研究融入学校“大思政课”建设,融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任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