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 星期五
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临沂大学“红色旅游”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临沂大学凭借地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通过聚力校内与社会资源、多维度多途径开拓学生视野,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探索“红色旅游”课程思政融入行业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实践素质,以及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帮助学生在学术与职业生涯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

  汇聚“大”的合力,支撑行业、产业与区域发展

  构建“学院+研究机构+行业导师”的“大师资体系”。借力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的专业优势,建设“红色旅游”课程群。整合历史文献挖掘、人物事迹收集、文物资料整理、遗址遗迹保护与展示方面的课程内容,邀请近现代史学者、文物专家、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地方史研究者分享研究成果;依托临沂大学—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沂蒙精神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成果动态更新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始终具有理论前沿性。聘请文旅集团管理者作为行业导师,拓宽学生的学术、产业视野,增强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红色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沂蒙精神的多维度传承与发展。

  塑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大格局”。导师融合思政课的显性驱动作用和科研活动的隐性驱动作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红色旅游”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与思政课目标深度交织,目标同向;理想信念阐释与红色旅游研究相互映照,内容同构。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强化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协同作用;于理论考核中设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剖析不同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原因,于课程实践中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红色文化传承表现等,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共同促进,提升学生在实践中提炼、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彰显“红”的优势,培育实践创新型科研团队

  在学思践悟中强化科研训练。学生的论文选题密切联系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学生积极参与“三山一坡”高校联盟革命精神研讨会及沂蒙精神专项课题,围绕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传承、红色金融、红色研学等领域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强化理论学习的应用性与针对性。依托沂蒙地区多样化的红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推动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激发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感,促使其将信仰和信念自然而然地内化成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担当,把握红色旅游开发的方向。

  秉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理念。依托在崇高理想信念下实现精诚合作案例,培养科研团队的协作精神,以“人、事、物、精神”为核心主题,培育科研团队的合作、创新等非技术能力。项目导师以大历史观启迪学生从宏观历史脉络与微观社会变迁的双重维度认知红色旅游资源的形成历程,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内在逻辑与构建机制,以团队的学术智慧为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红色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融合“新”的元素,以科学素养促进产教融合

  打造“教+研+产”融合平台。联合红色基地、文化机构、旅游企业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与创新中心。研究生参与实践基地的运营管理、产品研发,接触行业前沿动态,行业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指导与职业规划建议,同时合作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如联合申报项目、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课程育人的综合效能。

  以新身份跟进红色旅游开发的新趋势。跟进真实的项目,如以群演的身份参加电影《大突围》的拍摄,以革命群众的身份参加沉浸式影视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为课程注入新活力并形成教学案例。从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维度观察革命老区文化自觉的动力机制,探究影视产业与红色旅游在相互交织、协同下产生的经济、文化及社会效益,见证新旧红色旅游空间的有机连接与规划构建。

  运用“活”的方式,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性

  活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学生对思政内涵的感知与理性剖析能力。通过智慧旅游系统打造全方位的沉浸式学习生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将红色旅游中交互技术的应用作为研究专题开展学术活动,思政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学术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动力。

  活用课程资源,拓宽渠道。引导学生凭借专业的研究视角和学术洞察力,通过数字化平台关注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文创、非遗、线路等方面开发的情况。探究红色旅游目的地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创新等维度的战略布局与实践成效,以专业智慧推动红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拓展“育”的维度,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凸显时代价值,深化育人内涵。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探讨红色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红色旅游在加快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效能,红色旅游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融合模式、资源应用动力机制和协同效应,回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育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对社会价值的洞察力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需求放在核心地位,确保红色旅游成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深化红色旅游育人内涵。

  立足国际视野,增强育人效果。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借助跨文化研究的理论,探索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与接受机制。红色旅游资源记录着我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民砥砺奋进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红色旅游有助于国际友人了解我国的沧桑巨变,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引导研究生洞察我国发展成就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在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强化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感和践行意识,于交流互鉴中培养学生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意识与经营管理能力。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沂蒙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研究”[项目编号:21CJYJ06]和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联合基金项目“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产业融合创新机制与组态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LHYM-05]阶段性成果)

  (李学芝 谢爱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8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李学芝 谢爱良2024-12-27 ——临沂大学“红色旅游”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