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 星期四
孩子不是引流工具 追逐流量须有边界

  ■ 把未成年人带入互联网经济中,会损害未成年人的发展权益,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

  ■ 儿童以“网红”的身份出现在短视频里,背后站着的往往是短视、急功近利的家长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未成年人成了一些博主的“流量密码”,孩子的童年生活、校园日常等全程被网络包裹注视,不少短视频中还充斥着商业气息,“网红儿童”配合家长演戏成了产品推手,剧本痕迹明显。更有甚者,一些“网红儿童”在视频中打扮性感成熟,跳着火辣舞蹈,评论区里夹杂着低俗的言论。

  社交媒体时代,内容生产遵循着流量逻辑,什么有流量,什么就可能成为内容生产者追逐的赛道。天真无邪、乖巧可爱的孩子,无疑能打动受众、吸引眼球。因此,晒娃的短视频,也一直是短视频领域的一个热门“赛道”。但与家长单纯分享孩子日常的行为不同,一些家长、机构将打造“网红儿童”当作吸引流量的工具,把未成年人带入互联网经济中,会损害未成年人的发展权益,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对这些行为,必须明确边界、严格规范,共同呵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从现实来看, “网红儿童”的背后,不仅仅是家长为了博取流量的主动选择,也有营销机构的深度运营,这背后已经形成了从开通账号、确定人设到运营推广都有一对一的具体方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家长在社交媒体晒娃无可非议,法律目前并未明文禁止未成年人作为短视频的主角或者参与方之一,但并不意味着拍摄发布含未成年人视频不受任何限制。从一系列政策文件来看,严格限制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严厉整治利用“网红儿童”牟利,已经是政策共识。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出台规定,就要求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出现未成年人单独出镜或者由成年人携带出镜超过一定时长且经核定为借助未成年人积累人气、牟取利益的直播间或者短视频账号,或者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做性暗示动作等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也明确重点整治利用“网红儿童”牟利,恶搞儿童博取关注、卖惨引流,采取剧情电台、语音旁白等方式,诱导胁迫未成年人变相参与直播等问题。

  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主动触网或被推向互联网的场景所在多有,都可能为他们的成长带来风险和隐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一道社会治理难题,面临着复杂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保护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呵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首要就是要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儿童以“网红”的身份出现在短视频里,背后站着的往往是短视、急功近利的家长。一些家长和机构热衷打造“网红儿童”,这种做法固然可能为家庭、机构带来收益,但却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代价。比如,为了达到理想的儿童表演效果,不少“网红儿童”背后的策划者精心为儿童表演者设定人设和搭建表演场景,从孩子的穿搭、讲话内容到人设上都呈现成人化趋势。让孩子过早接触成人世界,表现与其身份不匹配的言行,也就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这将为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和价值观上的误导。这种牺牲儿童发展权益换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应该被坚决叫停。

  对于平台来说,“网红儿童”可能迎合了部分受众的阅看需求,将为平台带来流量。但如果这种流量是利用儿童制作“软色情”“软暴力”等擦边视频带来的,那它就是一种“毒流量”,应该坚决摒弃。平台要通过强化内容审核、改善算法推荐机制等方式,进行引导和规制,而不是任其泛滥。

  不能否认的是,虽然《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等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但“网红儿童”这一身份仍然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活动进行的界定还不够明晰,这无疑增加了治理难度。净化网络环境,还儿童清朗空间,也提醒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强化监管、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系本报记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孩子不是引流工具 追逐流量须有边界 杨三喜2024-12-19 2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