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较早的学科之一,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致力于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始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院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构建“党建引领、学科龙头、专业中心、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五元协同”的育人新模式,学院高效赋能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材料类人才。 “红色引擎” 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工作 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构建了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此框架下,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通过集体备课等活动,推进“思政+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学院的党建工作成效显著,教工党支部被评为省级样板党支部,并多次获得江苏省党建工作创新奖项。2024年,学院成为江苏高校材料学科党建联盟理事单位。目前,学院已有1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人次的教学名师和示范团队、3个示范专业,体现了学院在思政课程领域的深入实践。 通过以上措施,学院有效地将党建工作与教学育人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学院的这些努力,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能源 产教融合培育应用型人才 继党建引领取得优异成绩之后,学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以确保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学院坚持“源于产业,服务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以更好地对接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和盐城市23条重点产业链。 学院采用“产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培养教师团队,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形成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着力培育“基础工程—专业实践—综合应用—创新创业”的四阶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类课程比重,制定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建立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认定和聘用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学院聘请行业资深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授,目前“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以上,多名教师受到江苏省建材行业协会的表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师资支持。 2024年,学院当选全国建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评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学院与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等共建两个国家级别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与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深化教学改革、实践培训、专业实习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具有建材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学生在这一模式下培养专业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在职场中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展现出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通过产教协同,学院提升了育人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专家、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性评价,体现了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显著成效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创新导向 科创融合激发教育活力 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科技创新视为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聚焦实践育人,贯彻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化科研优势,优化实践育人计划。学院致力于打造“价值引领、平台搭建、目标导向”的三阶层级实践创新育人体系,鼓励学生在专业认知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院现有省部级教科研平台10余个,依托这些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学生科研项目,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实现创新到创业的进阶;以产教融合模块课程、竞教结合等培养模式,将科研资源、学生创新及企业需求相融合,以多元互动的协同治理为保障,打造以“科研训练+科技创新+创新平台+创新/创业精神”为主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近3年,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包括“挑战杯”等国家和省级奖项280余人次,立项国家级别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项、省级项目1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3件,授权84件,发表SCI论文106篇,获得省级毕业设计奖15项。以上优异成绩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验证了学院科创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性。 在党建引领、产教协同和科创融合的“三轮驱动”下,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不断优化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罗驹华 王金山 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