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学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聚焦新医科建设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立足医学基础教学阶段,以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从教育生态发展视角,优化医学教学模式,以多学科融通式发展为改革思路,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凸显“师、技术、生”的和谐互动,构建了面向新医科、适合地方医科大学的“数字化、新生态”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从“理念、保障、内容、方式、评价、创新”等方面全面推进新医科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既具备坚实医学基础知识,又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 理念更新:为推进新医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学院坚持医教协同、育人为本,将科研优势、医疗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实施“教—研—医—产”嵌合式发展新模式,促进教学资源与医疗资源、科研资源双向转化,加强医学与理学、工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持续推进医学教育数字化改革。 师资队伍:以“学科交叉”打造复合型师资 一是“交叉专业”设置带动“交叉学科”师资。增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新医科专业,依托专业建设引入“交叉学科”师资队伍(16人)。 二是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组建“交叉学科”师资团队。成立校内基础、临床、工科教师组建的跨学科和齐鲁医药学院的跨校际教学团队。依托智慧教学发展中心,开展了20余场以“数字化”“新医科”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通过基础、临床教师的定期双向交流,提升了他们的数字素养以及学科交叉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课程体系:“医学+X”新医科课程模块设置 一是传统医学课程的优化整合和“X”融入。自主编写144个临床案例,实现基础医学中临床的融入;自主编写67个医学人文案例,鼓励教师科学研究“进课堂”,实现“基础医学中人文、科技前沿的融入”。 二是通过“微专业课程”“必修、选修课”模式,在线下开设医学人工智能、医学人文、PBL临床思维训练、综合技能训练4个模块的12门新医科课程。 模式重构:深化数字化医学教学综合改革 学院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驱动,从生态建设的视角出发,在保持传统医学教学生态的基础上,构建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评价”于一体的“全流程、数据化、智能化”的现代医学智慧教学生态体系。 一是开发满足学生全方位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慕课建设,建设了13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搭建全方位的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教师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常态化。依托国家级别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校企合作,利用VR、AR等新技术,开发“医学数字人”等数字“立体化”实验项目56项,满足“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实验教学需求。 二是融合信息数字化技术,推进全要素教学改革。在教学、考试、评价等环节全面融入智慧数字化技术,构建数字化新生态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多维精准定位,实现精准的教学干预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针对“大班制”课堂教学,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自主编写144个临床“数字媒体”案例,推进“智慧数字化+、临床案例+”教学改革,“雨课堂”混合式智慧教学和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教学改革实现全覆盖。大力开展翻转课堂、TBL教学、PBL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推进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实验教学全程贯穿“贴近”临床的规范操作,形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递进式实验流程,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是大数据诊断分析,构建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将理解和综合应用型题型比例提高到60%;降低期末考试的权重,增加智慧教学工具课上随时测验、即时反馈;利用在线考试,开展阶段性测验,时时巩固专业知识;有效利用线上平台,开展汇报、思维导图展示等开放性考核,引导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并系统化掌握知识。采用实时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学生评价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 目前,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数字化“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已在国内外20多所医学院校推广,受益学生6万多名。未来,学院将紧跟时代需求,在强化基础与临床结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资源配置与师资力量以及关注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等方面持续深化医学改革,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刘建明 楚新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