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对《人间词话》敬而远之。虽然常在课堂上以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以“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生赏析诗词歌赋,但真正双手捧起《人间词话》,逐字逐句研读时,却觉晦涩艰深,于是将其束之高阁。 今年3月,我与金州国学读书会一起,用三年时间读完《孟子》后,小朱老师提议:“下一本,我们读《人间词话》吧!”这句话瞬间点燃我心中潜藏的火种。经过深思熟虑,我们选定《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作为共读书目。同时,还结合了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及彭玉平的《人间词话疏证》等辅助书籍。从此,一群对古典诗词充满热爱的书友,怀揣期待与憧憬,跌跌撞撞地走上了这场充满惊喜与挑战的文学之旅。 转眼间到了5月,我对《人间词话》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我尝试将“境界说”运用到教学中,这犹如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的古诗词鉴赏课。很快,我的学生也爱上了《人间词话》,爱上了古诗词。课间,常有学生在讲台前围着我或到办公室与我进一步探讨诗词之美,孩子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快速提升。 5月末,当《中国教育报》邀请我领读一本书时,我毫不迟疑地选定了《人间词话》。只因我期望有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家长能带着孩子们从王国维的文学审美视角品鉴中国古典诗词。毕竟,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少其功而得其精。 领读: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10月22日,第一次线上领读,我分享了推荐《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的原因、读书的方法及对“境界说”的理解,引起了很多书友的共鸣。尤其是分享《人间词话》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时,我选取了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咏雪》一文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谢家人聚会,讨论文义。谢安提出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子谢朗的回答是:“撒盐空中差可拟。”而侄女谢道韫则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对于这两个答案之高下,文本并未直接给出评判,但如果我们运用《人间词话》“境界说”进行分析,便能轻易分辨二者的高下。 首先,我以清朝“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宴请宾客的故事为引子。故事中,金农的宾客提出行酒令,要求每人说出包含“飞”“红”二字的诗词。一位商人随口说出:“柳絮飞来片片红。”这一句引起了众人的哄笑。我问学生:“为什么大家会哄笑?”学生们很快回答:因为柳絮是白色的,不可能是红色,所以这描述的是一个不真实的场景。 我接着补充说:“金农随即巧妙地化解了尴尬,补全了诗句:‘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第三句一出,大家拍手称妙。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桃花渡’暗示了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夕阳的映照下,春风吹拂,柳絮在桃花和夕阳的映衬下仿佛变成了红色。这样的描绘构成了一个真实的场景。”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原本引人发笑的诗句瞬间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 我进一步阐释,金农所补充的诗句,恰好契合了《人间词话》第六则所提出的观点:境界不仅仅是指外在的景物,也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此,能够描绘真实景物、抒发真挚情感的作品,才能被称为有境界。否则,便算不得有境界。金农的诗句展现了“真景物、真感情”,所以“有境界”,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随后,我引领学生深入《咏雪》一文,让他们依据“境界说”的三个维度——“真景、真情、真的哲思”,来对比分析“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的高下。 从“真景”维度来看:“撒盐空中”描绘的是一个不真实的场景,因为自古以来,没有人会用撒盐来比喻下雪;“柳絮因风起”则是一个典型的春日温馨景象。因此,谢道韫的描述更为贴切。 从“真情”来看:“撒盐空中”缺乏情感表达;“柳絮因风起”则让人想到春风的轻柔和柳絮的飘逸,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情感表达上,谢道韫的诗句也更胜一筹。 从“真的哲思”来看:“撒盐空中”的行为,如果是现实中的举动则是奢侈浪费或顽劣,如果是想象中的场景则显得生硬。而“柳絮因风起”则融合了现实体验和生命感悟。大雪纷飞中,万物蓄势待发,“柳絮”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这种状态跨越时空,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永恒的哲理。因此,在哲理深度上,谢道韫的诗句更优。 通过三个维度的比较,谢朗与谢道韫的才情高下立判。 这个教学案例获得了广泛认可。很多书友说,阅读《人间词话》,不仅能够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共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首场直播后,我们开启了21天的打卡共读活动。 这段时间里,我们共同珍视着《中国教育报》精心制作的《人间词话》金句卡片,每一张卡片都悉心收藏。在这21天里,我们共同沉浸在每日领读问题的深度思考中,时而翻阅典籍,孜孜不倦地探求文艺鉴赏的深邃理论;时而融入生活,细细品味万物自然的灵动神韵与细腻肌理;时而交流分享,从书友们的真知灼见中汲取养分,让知识茁壮成长。 共读时光虽短,但书友们畅所欲言、积极分享的精彩文字,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自活动起始至落幕,乃至其后,都将持续不断地激励着我,让我对《人间词话》这部经典之作再次细细品味、反复揣摩,每一次的感悟都如同新泉涌现,触动心弦,让人回味无穷。 读《人间词话》的第十五至十八则时,书友“浅笑安然”留下了这样的感悟: 我赞同王国维先生的观点,他说李煜将“伶工之词”提升到了“士大夫之词”的境界。李煜后期的词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歌词中关于美女与爱情的狭隘主题,他超越了冯延巳那种内心的感伤和忧愁。李煜的词作表达了古今人类共通的无常感和悲怆,例如,“小楼昨夜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个描绘了永恒的循环,一个揭示了无常的宿命,这种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词作的伤感色彩。 “浅笑安然”不仅解答了词作品格变化的微妙之谜,更引领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并关切那伤感缘由的深层波澜。 共读《人间词话》第三十四则和第三十五则时,书友“大熊座”的思考犹如繁星点点,条理清晰而又不失灵动之雅,读之令人唇齿留香,不禁莞尔: 词忌用“替代字”,主要是因为替代字往往会使词意变得模糊,失去了原字所蕴含的直观、生动和确切的情感与意象。替代字的使用,有时是因为作者觉得直接表达太过平淡,希望通过曲折的方式增加词的韵味和深度。然而,如果过度使用,或者替代不当,反而会削弱词的表达效果,使读者难以准确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周邦彦的《解语花·上元》中“桂华流瓦”一句,以“桂华”代“月”,虽然营造出了一种朦胧而优美的意境,但也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月亮的直接感知。这种替代,虽然增加了词的文学性,但也使得词的意象变得稍微抽象和模糊。 我素来喜欢苏辛词,所以共读第五十一则和第五十二则时,抛出一个问题与书友们共同探究:“什么是千古壮观?范仲淹、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词作,或展现豪迈不羁之风,或勾勒出壮阔无垠之境,而王国维却独赞纳兰容若的边塞词与‘千古壮观’之词‘差近之’。对此,您是否持相同见解?为什么?” 书友余珉鸿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对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美感进行了动人的发掘,其发现犹如晨曦微露,照亮了心灵的幽径: “千古壮观”一词形容的是一种景象壮丽、意境深远的自然美景,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永恒的经典。在这里,“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等诗句,都以其雄浑壮阔、宁静深远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和谐,因而被称为“千古壮观”。对于王国维认为只有纳兰容若的塞上词与“千古壮观”的词“差近之”,我部分认同。范仲淹、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确实以豪迈奔放、境界阔大而著称,但他们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与“千古壮观”的自然景象相比,可能更侧重于人文情感的抒发。而纳兰容若的塞上词,如《长相思》的“夜深千帐灯”,《如梦令》的“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边疆夜晚的壮丽景象,与“千古壮观”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说只有纳兰容若的词“差近之”,或许过于绝对,因为每个词人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在共读计划即将画上圆满句号之时,众多书友的留言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让我心中满载感动。我深切体会到,阅读确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这份幸福虽非具象可触,亦非波澜壮阔,却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然渗透心田,滋养着灵魂的每一寸角落。如书友“好好”之言: 读书,读《人间词话》,读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读苏缨《人间词话精读》,读《李煜词传》,读《人间词话》收录的诗词及联想到的诗词、散文,古代的、现代的。读书的过程也是在读人,读创作者的时代背景、人世沧桑。作为欣赏者,总有一些诗词能触动自己的内心,引起共鸣,激发自己去进一步走近自己感兴趣的作者或者去读某一类作品,抑或是某一事物的作品。 线上打卡读书群里,书友们踊跃陈词,见解犹如漫天繁星,璀璨夺目,将共读盛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回顾: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11月中旬,我在《人间词话》的导读回顾与总结直播中,借第六十则“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来阐释读《人间词话》的意义:“入乎其内”即要深入生活,用心体察,如屈原、李煜等都是全身心投入现实;“出乎其外”则是要跳出生活,以更高的视角审视生活,如庄子,逍遥洒脱,自在自得。然而,这世间最难的,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如苏轼,无论浮沉,皆能做到出入自如。 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当如何呢?我们须“入乎其内”,正视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同时也要“出乎其外”,去追寻自己的诗与远方。 这时,一位书友提出疑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呢?” 我回应道:“我们平日生活、工作、养育孩子、照料父母,都是‘入乎其内’;而我们每天在中国教育报读书会打卡读书,每周末在金州国学读书会共读《人间词话》时,我们不是为了升职、加薪或者获得赞扬,只是为了提升生命的质量,在书香中领略生命的美好,这就是‘出乎其外’。前者是我们的现实写照,后者则是我们的诗和远方。只有既关注现实生活又享受诗和远方,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因而读《人间词话》,不仅能够提升我们在古诗词方面的审美能力,更与我们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人间词话》也是人间之佳作!” 本期共读活动已然落幕,然而《人间词话》中的哲思却余韵悠长。在《人间词话》中,我们与古人并肩而行,共同经历了那些或璀璨或寂寥的岁月。词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像是历史的残片,拼缀成一幅幅鲜活的画卷,使我们能够窥探到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与社会变迁。每当触及那些扣人心弦的词句,我们的思绪便似脱缰之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天空。 我们的阅读之旅还将继续。这些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已化作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可以在未来匆忙的生活中,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一隅。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与更多的好书相遇,能与更多的书友相识,继续这场永无止境的灵魂之旅。 (作者系贵州省兴义笔山中学副校长、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