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在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部基础上成立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1991年4月增挂“重庆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牌子,2002年4月更名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市教科院”)。 四十载春华秋实,四十载弦歌不辍。历经初创、爬坡、嬗变等一系列被载入院史的关键节点后,重庆市教科院弘扬“立德立言 慎终如始”的院训精神,努力办好与国家改革同向同行、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需要交相呼应的新型教育科研院所。 2024年是重庆市教科院建院40周年。致力于服务党和政府部门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教育问题,聚焦高水平教育智库建设,突出教研深度转型和科研高质量发展的重庆市教科院,站在这个崭新的起点上,步履更加坚定,方向也越发清晰。 忆往昔 绘蓝图 开启发展新征程 从1984年到2024年,回望重庆市教科院来时路,可以看到每一名“重庆市教科院人”的坚守与努力。 文脉赓续,文韵墨香,是重庆市教科院向远而行的定力所在。自1918年始,重庆市教科院办公旧址——状元府先后入驻重庆联合县立高级中学、四川省立重庆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西南博物院、重庆市第五十二中学校、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等单位,是重庆市教科院生长壮大的根脉所系。 红色润心,革命家在办院旧址——状元府传播革命火种。1921年,恽代英应邀在状元府为学校师生作了“青年应该怎样做”的演讲。1922年,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革命烈士漆南薰等先后在状元府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1938年,在状元府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重庆联中支部,并组织进步学生成立了抗建读书会,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刊,开展救亡宣传。同一时期,邹韬奋、柳湜、钱俊瑞、王昆仑等老一辈教育家、革命家也应邀到状元府作政治时事报告……新中国成立以来,入驻状元府的相关单位不断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 1984年11月,重庆市教育部门作出决定,在原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部基础上成立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仍留驻状元府。从此,重庆教育的列车装上教研科研新引擎,百年状元府换新颜。 建所初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批在重庆市精挑细选的教科研英才,专注教学研究,发力教育科研,深化课程改革,编教材、办内刊、做培训、强指导……“教研立所、科研兴所”,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四大职能充分发挥。积极扩大教研科研对外开放,大力加强与国内外教育交流,先后承办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全球创新学习大会等国际国内重大会议,一批专家学者享誉巴蜀、走向全国,大大提升了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2002年4月,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更名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3年6月,升格为副局级单位。乘借重庆市直辖的东风,教科院联办巴蜀实验学校、举办《今日教育》杂志、创建教研网站、维修历史文物、改建综合大楼……“文化建院、教研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特色办院、依法治院”的发展方略逐渐清晰。 2017年,经重庆市人力社保部门批准,在重庆市教科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2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个,国家或省部级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等不断涌现。2018年,对标建设特色新型智库的国家新要求,重庆市教科院提出建设“高水平省级新型教育智库”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高素质人才培育、高水平项目牵引等六大行动,开启了教育智库建设新征程。 从“所”到“院”,从正处级到副局级单位,重庆市教科院人始终凝心聚力、踔厉奋进、笃行不怠。从突出学科研究到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理论、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政策研究,从以微观研究为主到微观、中观、宏观教育研究相结合,教科院学术研究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从创办、起步到一次次顺应时代浪潮进行改革,“听党话、跟党走”是重庆教育科研人永不褪色的坚持,而“坚守初心勇担当、务实重干敢创新、艰苦奋斗攻难关、与时俱进谋发展”的重庆教科研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彰显。 建体系 谋创新 注入腾飞新动能 40年间,一桩桩大事小情凝聚成重庆市教科院发展的基石。从20世纪80年代的高歌猛进,到新世纪的迭代升级,重庆市教科院面对接踵而至的新机遇、新挑战,育人初心不改,再踏新征程。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教师成长方面,2010年以来,构建起重庆市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个人、区校及专业团队相互协同的“五位一体”成长机制,从中小学校遴选了3批共81名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作为培养对象,“一对一”精准培训项目、“双新落地”一线学校教师工作坊等,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渝派名师名家,先后立项重庆市中职立德树人基地学校30个,评选中职立德树人典型案例50个。近三年,重庆参加全国中职班主任能力大赛成绩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重庆市参加全国班主任能力比赛获奖率居全国前列。推进“国培计划(2023)”“一对一”精准帮扶城口县咸宜小学项目,促进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探索出的乡村教师整校培养模式获得“国培”项目办专家组高度肯定。 在科研成果培育方面,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社会科学奖、发展进步奖……硕果累累。自建所以来,重庆市教科院共承担36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省部级课题;参与市级政策文件起草1500余个;完成决策咨询建议40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60余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奖15项,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社科优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发展研究奖等1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500多篇,出版著作130余部,读本200余册,参与编写国家和地方教材、教参、教辅等320余册。2024年,重庆市教科院与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技能发展南非工作组和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技能发展中方工作组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中国重庆—南非(城际)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拓展了合作交流新渠道。 在数字赋能教育方面,重庆市教科院探索构建数字时代未来教育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形态,建成“云教研平台”“重庆云课堂”“优质资源库”“三位一体”的教研科研信息化支持体系。其中,“重庆云课堂”上线资源总量达到10357个,总数超过17万,平均月访问量达到140万。完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建设课题申报系统等系统集群,优化教育智库成果管理系统。系统化数据支持平台基本建成,重庆市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管理平台对义务教育阶段存在辍学失学风险的学生实施有效干预,为实现持续动态清零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教育智库建设方面,2022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评价PAP研究报告,重庆市教科院荣登中国教育智库第三名,教育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大众影响力实现新的飞跃。重庆市教科院紧紧抓住建设高水平新型教育智库主线,紧紧围绕教研科研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推进“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实,教研科研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新使命 新格局 交出改革新答卷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奋进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中,重庆市教科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加强政策研究,提升服务决策水平。一是加强战略性政策研究。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重大战略,重点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战略、教育人口变化趋势及预测、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等研究,积极服务教育决策。二是加强前瞻性政策研究。着眼于编制“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全面布点“十五五”规划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建设研究。三是加强针对性政策研究。积极开展政治铸魂、科学教育、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等研究,为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现实、迫切的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 强化教科研组织,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一是完善教育科研机制。加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属性教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重大重点项目培育孵化机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二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教育部门(重庆)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体育与健康教研基地等平台作用,加强市级研究平台建设和管理,增强教育智库功能。三是扩大市内外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推广会等教育科研活动,提高重庆教育科研在全国的影响力。四是推动科研成果培育和应用。着力抓好重庆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项目培育,加强学术成果出版、转化及应用推广,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助力重庆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教研转型,提升指导实践水平。一是深化教研内容改革。加强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编教材的研究与解读。加强卓越课堂建设,构建“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新样态。探索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学段的综合育人教学研究。二是深化教研方式改革。强化教学改革指导,创新常规教研、专题教研、特色教研等有效模式与策略。培育区域教研共同体和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推进校本教研基地、教研工作坊建设,建立教师教研活动机制。探索互联网思维的新型教研方式,完善“重庆云课堂”,建立在线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三是深化教研评价改革。建立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明确教研员准入条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研员队伍。建立校本教研运行标准,引导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刘勇 杨国良 钟儒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