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2024-12-18 星期三
导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向
——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探索为例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对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了相关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实行分科教学,很多教师对于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诸多困惑,实践中亦缺乏操作性强的参考样本。笔者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山大附中)的真实案例“现身说法”,分析跨学科主题学习常见的误区,阐释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的理解,并提出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与建议。

  这三个案例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吗?

  自2017年起,山大附中率先在十二年贯通式课程建设中启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

  比如,山大附中小学段一年级以“校园”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其中有一个“我为校园代言”的学习任务,语文教师将学校中的特色区域以图片方式呈现,如图书馆、跑道、休息区、游戏区、旗杆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用自己的话将这个区域介绍给其他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利用介绍校园的表述方式介绍自己的班级。

  又如,数学教师用午餐时学生排队领饭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基数和序数,同时借用学校各个区域的数字信息,巩固学生对基数和序数的理解。教师还设计了“寻宝游戏”,让学生根据数字信息在教室里寻宝,打开宝藏后再找出相关数字信息,根据数字信息找出对应的同学,然后共同上台玩“萝卜蹲”游戏。游戏指令伴随欢笑声此起彼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点燃。

  再如,山大附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设计了“守望精神家园 坚定文化自信”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引导学生“探究姓名背后的传统文化”“探究大国重器背后的传统文化”“设计文化研学旅行路线”“观看体验视频中的传统文化”等,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语文、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学科思维解决问题。这种设计使得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

  前两个案例中,语文和数学学科教师分别根据“校园”主题融入学科知识;第三个案例则是依托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开展学习,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概括说来,以上三个案例分别从“场景”“情境”“文化”层面实现了跨学科,教学效果也不错。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吗?有什么不足之处?又该如何改进?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从深入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和基本类型入手。

  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种形态反思其本质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超越单一学科的视角,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创设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产生新知识、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专家通常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分为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多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和超学科主题学习三种类型。具体来说,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学科教学来实现跨越,围绕真实情境问题,借助跨学科的主题设计引导学科教学向纵深发展,加深对学科重要概念、知识及原理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科教学视野,最终服务于学科教学。多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保留学科界限,用多个学科的视角、观念和方法,探究同一个问题或主题,由此发展“多学科理解”。不同学科之间可以并列关联,亦可先后关联,以探究问题或主题为核心实现学科知识的情境化。超学科主题学习则是超越学科的界限,围绕共同的主题展开探究,将所有学科在探究过程中融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超学科理解”。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回头审视上述三个案例,它们形式上都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影子,但本质上都没有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既没有解决真实问题,没有开展充分的学科和跨学科实践,也没有形成学科观念和跨学科观念,进而无法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具体分析,有三方面不足:

  一是问题简单化。上述案例都是教师根据生活情境刻意设置的问题或者任务,过于简单或指向固定答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没有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就没有学生深入探究的过程,也就无法通过学科或跨学科实践形成学科或跨学科观念。

  二是情境脱离化。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开发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能够寻找到真实情境,但对于真实情境的使用,仅限于情境导入或情境贯穿等方面,造成了情境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脱离。情境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不是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理解相关知识。

  三是学科浅表化。因为部分教师围绕着既定学科事实进行课堂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浅表化,难以走向学科深处,也难以形成概念性理解。哪怕是教学中有了横向的融合,却没有纵向的深度,导致“水过地皮湿”“一百米宽一厘米深”的学习困境。

  从三个方面改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针对实践操作中的误区,笔者建议,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应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树立跨学科意识,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统整。打通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以真实情境、学科或跨学科观念重整课程内容,以项目式学习将知识的发明、创造和应用方式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跨学科思维、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成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术共同体,协同开发课程,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协同配合上课,等等。按这样的思路改造“校园”案例,就要以“少而精”的主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如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校园环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校园一角。学生可能会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介绍活动区,可能会运用数据分析学校图书馆的总体情况,也可能会通过写作、演讲的方式讲述跑道上发生的故事,等等。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时就调动了各个学科的观念、实践、概念、知识等,自然而然地进行跨学科学习,而不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

  二是发挥好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载体。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避免现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技能化倾向(仅仅满足于手工操作等技能训练)、常识化倾向(仅仅满足于既有经验和常识的罗列)、简单化倾向(仅仅满足于简单调查、搜索等活动方式)和形式化倾向(仅仅满足于几个课题、案例、活动的开展)。要基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三大关系,选择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主题,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主题,让学生基于学科思维、运用学科观念协作解决问题,不断产生自己的观点,持续提高生活理解能力与学科理解能力。如开展“济南的泉水能直接喝吗”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需要学生先进行项目方案的设计,然后逐步开展调查研究、泉水采样、泉水化学成分检测、泉水中浮游生物分析、泉水质量检测报告撰写、环境监测部门对接、公告发布等环节。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调动了各个学科(如语文、生物学、化学、地理等)的知识、观念、实践、素养等解决问题,而且充分挖掘了本地的乡土资源,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将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化、项目化、特色化,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

  三是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倘若只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运用于少量的项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其他学科课程仍然采用灌输、训练、刷题等方式来进行“教”与“学”,那么,学生吃到的是“年夜饭”,“家常饭”还是没有任何改变。一所学校如果仅靠“年夜饭”喂养学生,难以真正改变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更难以实现核心素养的持续、有效培育。学校应以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为抓手,推进教师课程理念的更新,带动课程综合化变革,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关联,从而形成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良好氛围,切实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发展。

  (作者单位系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07导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向 董会丽2024-12-18 ——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探索为例 2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