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是思政课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复旦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顺应时代呼唤、心怀“国之大者”,举全校之力创新建设“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为培育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一、落实“思政”要求,筑牢铸魂育人“基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学校坚持把价值观塑造摆在人才培养首位,将“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定位为铸魂育人的“基座”。建设“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就是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建设“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二、紧扣“课”的属性,搭建教育教学“阶梯” 思政大课的本质属性是“课程”。学校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师生重要回信中“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的嘱托,牢牢把握“课”的性质,以形势与政策课为载体,面向全体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必修课。遵循学生“拔节孕穗期”的成长规律和内在需求,按学、思、践、悟四步两阶设计,精心组织课程环节,把价值塑造、知识习得和能力提升融于一体,引导学生完成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的跃升。 在“学”的阶段,通过专题大课、现场教学等,开展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在“思”的阶段,通过小班讨论,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在“践”的阶段,通过小组实践,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感悟“国之大者”。在“悟”的阶段,通过课题研究,开展服务式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提炼、归纳抽象,发现联系、掌握规律,通过思考感悟将所学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突出“大”的特点,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 “思政大课”的鲜明特点是“大”,既是内涵之“大”,也是工程之“大”。学校坚持系统集成,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撬动育人改革,构建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在学校层面,组建由校党委书记担任总负责人的课程建设团队,强化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在院系层面,加强师资动员、教学设计、备课组织等,把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纳入教学团队。自2024年春季学期开课以来,已组织4次全员大课和24次学科专题大课,365个小班开展近1000次讨论课。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人才优势、汇聚各界英才,集成国家级人才、校内导师、思政工作队伍和校外专家等,累计邀请各学科顶尖专家、行业领军人物28位,动员各类师资力量500余人。整合校地合作、就业实习等各方面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现场实践教学基地近200个。 下一步,复旦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品牌进一步做优做强,推动党建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