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于1960年建校,是陕西省渭南市仅有的一所本科高等院校。在建校后的40多年中,学校主要面向渭南地区招生,为渭南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教师。21世纪以来,渭南师范学院招生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但学校仍然坚持扎根渭南、服务渭南、深耕教育,为渭南基础教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渭南师范学院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建校起就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渭南地区中小学校输送了大批思政课教师。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承担着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学校理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力量,也是渭南地区思想理论宣传的重要力量。 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协同学校教务处,通过学习讨论深化认识、校地合作取长补短、项目驱动建设平台、构建机制促进落实等措施,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促进渭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协同管理、教学研究、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师培训、教学实践等方面实现一体化。 协同管理一体化 2022年,由渭南师范学院校长负责的“渭南市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被陕西省教育部门确定为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2023年年初,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市教育部门联合印发了《渭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方案》,成立了由《方案》印发双方党政主要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渭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组,由双方骨干教师、骨干教研员组成的渭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室和由双方教学督导检查人员组成的渭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督导团3个机构。随后,双方又以陕西省安排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帮扶渭南的其他两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将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列入该项工作成员名单。2024年,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资助的“渭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智慧网络支持平台”初步建成。以上举措为扎实落实《方案》、深入推进渭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夯实了制度基础、机制基础、条件保障。 教学研究一体化 按照《方案》,渭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组建立了渭南域内大中小学集体教研制度。每年8月,由渭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室召集域内各大中小学、渭南市教研所思政课总负责人,研究制定学年度全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学前,以当学期开设课程为单位,全域所有任课教师参加,相关教师自愿列席,举办网络集体备课会,形成课程教学书面指导意见,印发各任课教师。 师资队伍一体化 渭南师范学院每年安排少量思政课教师轮流到渭南市各中小学校挂职锻炼或任课。年均10次,渭南师范学院邀请域内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学名师、教研所思政课教研员、校长为学生、教师作教学改革或专题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促进渭南市大中小学师资队伍一体化发展。 教学资源一体化 依托“渭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智慧网络支持平台”,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发布和思政课相关的政策文件。渭南市各中小学校发挥优势,开发、制作、发布党史学习教育、先进人物、社会发展成就、教学经验、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视频、文章。多措并举,初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教师培训一体化 除了集体备课、挂职锻炼任课、名师专家校长教改报告等涉及的教师培训外,渭南师范学院还依托学校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或具体实施,不定期举办专门针对渭南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班。依托“渭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智慧网络支持平台”,由渭南师范学院负责,制作发布网络课程,供渭南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校开展教师培训。各校举办的相关研讨会、专家名师名家报告讲座,由举办方根据实际向部分或全部相关教师、学校定向直播,提供共享回看服务。 教学实践一体化 渭南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到不同地方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时,所到地学校或专家型教师会协助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现场教学。渭南师范学院的秦东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体验馆、3D虚拟仿真思政体验中心免费向渭南市各中小学校开放。 调查数据显示,渭南市各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师普遍认为,以上举措有效地整合了思政课教学资源,提高了渭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总效能。 (赵国峰 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