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校家社周刊
2024-12-08 星期日
加强集成,激发科学教育新动能
  深圳市南山区流动科技馆在各学校巡展,深受学生欢迎。张宇娴 摄

  科学教育是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的青少年已上升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何通过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和完善科学教育?我们需要认真研判目前在科学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如不同学校在资源获取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支持和参与科学教育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寻求完善科学教育的校家社协同机制,提升科学教育的整体效能。

  1 政府应加强统筹高效分配科学教育资源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高度强调集成增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机制,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要调动全社会推进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公平高效分配科学教育资源,需要加强政府统筹。在家校社协同的区域性“教联体”平台上,可以先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可以成立辖区科学教育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一次科学教育协调会议,明确各个有关部门的职责。例如,水务部门直接负责或者协调相关企业提供水务方面的科学教育课程、建设水务教育基地等。其次,在区域层面规划统筹校内外课程资源和课程计划,建设课程统筹智慧平台,在全区学校之间进行资源的公平分配。再次,由政府出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科学教育的具体办法,从发展机会、经济补偿、精神鼓励等维度探索鼓励措施,如项目审批加分、减免税、考核加分、职称评审加分等。此外可以协调进行科学教育基地分类建设。一类基地服务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选拔具备科学创新潜质的学生进入高校、科研机构或高科技企业参与课题研究;二类可选拔一批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科创产品制作学习;三类可承担大众科普教育,依托博物馆、科技馆、公益组织等提供课程服务;还有一类可以是设置在中小学校的校园特色科学教育实践基地。

  2 多部门协同研制课程内容和能力图谱

  当前,学校“走出去”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参观的形式较多,“请进来”的活动中讲座的形式较多。这些形式的科普教育受众覆盖面比较大,但学生参与程度的不足容易导致科学教育缺乏深度。学校主要依靠本校教师和现有校家社关系决定课程供给,课程开设容易缺乏系统性、可持续性和科学性等。有些企业在开拓教育市场、参与研发科学课程和读本过程中,由于缺乏教育专业方面的经验,存在对教育规律把握不足和对学生发展需求认识不足等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建立多元开发主体协作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课程统筹作用,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与科技管理部门、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企业等有关机构共同设计本地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本地科学教育内容和能力图谱,提高科学课程质量和内容更新速度。可以指导与协调学校在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结合本校特点、年级特点进行科学选择。针对跨学科教学存在的某些问题,还需要明确各学科教师的职责范围,例如英语课可以教授与科学实验相关的英语单词和表达,而具体的实验操作和科学原理则由科学教师负责讲授,避免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或学生的认知混乱。

  二是要注重存量提质和使用效率。不少地方的科学教育行动计划都提出了增加优质课程的数量目标。建议对现有相关部门研发和学校研发的课程进行摸底评估和改进,优质课程进一步优化并在校际推广。开发课程管理智慧平台,支持区域资源统筹管理、选课与学习计划统筹、在线资源库供给、学生在线学习、活动记录与评价等综合功能的实现。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应加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推广,如科学探究类、社会调查类、设计开发类和综合应用类等。

  三是要加强技术支持和工具研究。研究科学课程开发质量评价办法,开发教学设计、项目设计等工具和资源包,为科学教育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开发人文社会学科跨学科教学指南,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程度的跨学科科学教育提供有效指导。

  3 多角度开发家长和社区资源

  引导家庭和社区参与学校的科学教育。确保校家社沟通反馈渠道的畅通,学校需要及时了解家庭和社区对科学教育的参与程度和进展情况。可以主动邀请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学校的科技节、科创竞赛等活动,参观并体验学校的科学教育项目和成果,也可以参与相关活动的评价工作。还可以设计与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合作的科学教育项目,让他们有机会直接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并在行动中学习科学教育的方法。

  学校应在支持校外教育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学校应向社区和家长提供教育资源和指导,使他们能够在校外环境中有效支持学生的科学学习。学校还应积极与当地社区组织建立联系,帮助社区制订本社区科学教育计划,鼓励他们利用本地资源和专业知识,开展社区居民科学教育活动。探索实行学校资源开放制度,允许社区在课后的特定时间内使用学校的设施和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实验室、图书馆和在线数据库等。双向资源共享可以提升设施的使用效率,还能为社区成员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时增强社会对学生成长的支持力度。

  全面开发家长和社区资源。不同家长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也有各自的优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女较多的社区和学校同样有值得利用的家长资源,比如以农作物种养工作为主的家长,可以辅助学校开展学生的田野生物实验,厨师职业的家长可以讲“炒菜里的科学”,卡车司机可以讲驾驶和修理车辆的学问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校还可以采取双师模式,由科学教师和家长共同备课、上课,给予家长一定指导和心理支持,同时保障知识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科学教育可以无处不在,也不必受太多人口特征的限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比如鼓励在家庭中开展隔代之间的科学知识互学,在社区中开展混龄科学教育项目和活动等。

  4 建立全过程项目监测评估机制

  开展评估考核也是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可以依据科学教育推进方案规定的责任和任务清单,对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为了深化科学教育的推广和实施,政府应建立项目监测评估机制,特别是对那些设定了明确时间框架的项目,采取全方位的评估策略,包括事前规划评估、事中执行监控和事后成效分析,以此来保障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和社会影响,防止和避免形式主义的危害,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评估科学教育行动或项目实施情况时,首先要衡量和评价目标群体的参与度,包括项目对目标群体的覆盖范围、覆盖深度等。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也是核心指标,评价指标应兼顾数量、质量和公平指标,如评估科学家进校园的活动,要深入评价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切性、师生的收获及其行为或态度的变化。不少基层区县缺乏测评学生科学素养变化的条件,则可以基于科学教育课堂和活动的观察进行量化或者质性评估,作为替代性办法,引导科学教师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项目运行指标应重点关注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关注实施策略是否具有针对性和用户友好性,以及收集和调查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和满意度。项目效果评估还应重视其可持续性,分析项目结束后教育成果的持久性及其对参与者长期影响的深度。此外,项目从设计到执行的创新性和特色也应成为评估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估不仅是对科学教育政策和项目效益、效果及价值的综合判断,也有利于对其设计合理性的检验、反思与优化。

  (作者任春荣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珺系深圳市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2024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学校听评课工具设计与应用的质量研究”[GYJ2024058]研究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校家社周刊 03加强集成,激发科学教育新动能 任春荣 杨珺2024-12-08 2 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