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吉林医药学院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聚焦问题导向,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历经专题式教学、问题式专题教学、导学式专题教学等阶段,构建了“基于问题主线的思政课导学式专题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融合了问题式、导学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式、考核、团队及平台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联动的改革。通过这种协同改革,旨在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重构教学内容,解决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为了强化教学内容的学理性和针对性,学校秉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了一个目标定位明确、问题导向精准、重点内容突出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理论教学方面,学校以各课程教材为基础,融合学校军队办学历史、医学院校专业特色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特点,明确了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重构了具有鲜明问题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第四章为例,围绕“如何回顾那段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岁月,如何理解吉林省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如何掌握那段艰苦探索的理论成果,如何认识那个时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关系”等重点难点问题,构建了本专题的教学内容,并围绕这些问题开发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教案、课件以及教学参考资料。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聚焦“政治素养强化、医德行为养成、专业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和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新思想的生动实践,构建了贯穿各门思政主干课程“依次巩固理论认知、递进增强职业认同”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组织阅读《纪念白求恩》《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追寻红医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调研、卫生健康志愿服务等活动,逐渐深化学生对于自身职业选择与民族国家发展关系的认识,从而树立医学报国的理想和扎根基层的决心。 重组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为了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度,学校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围绕问题专题教学内容体系,以具体问题衍生的问题链为线索,形成了课前导学、课中辩学、课后延学的“三环节”教学方式。在课前导学环节,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方式推进知识点的学习和重点难点问题的初步解答。在课中辩学环节,主要围绕问题解答小组的汇报展开生生、师生讨论,教师针对认识误区与困惑,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与思考,在思想火花碰撞中启智润心,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课后延学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进一步答疑解惑以及学生的拓展学习,满足对问题仍然存疑的学生和渴望深入学习的学生的需求。“三环节”教学方式,显著提升了师生间的合作紧密度,促进了教与学的深度融合,确保了思政课程能够深入人心,达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重设考核体系,解决学生情感价值观评价不足的问题 为了评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学校坚持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构建了一个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在内的全过程、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的20%,主要评估学生的出勤率、小组任务的完成质量、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并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点表达来衡量其情感价值观;实践成绩占20%,重点评价学生在实践作业和任务中的表现质量,并通过参与的频率、深度及行为表现来评估其情感价值观;期末理论考核占6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评价体系中,任课教师负责整个考核过程;班主任和辅导员参与平时和实践考核;学生则参与整个考核过程。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日常行为表现等多种反馈渠道,发现这个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重塑教学团队,解决教师应对教学改革能力不适应的问题 为适应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对师资力量的要求,学校以“六要”为准则,着力塑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根基扎实、实践素养丰厚、教学技能卓越”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成立了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其他校领导积极参与听课督查和集体备课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支持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党建活动与教师实践相融合、党员培养与教师成长相统一,着力实现党性与业务能力双提升。学院特别为青年教师制订了一项培养计划,组织他们进行每日一小时的集体研学活动,并为每名青年教师指派了一位专属导师,以提供个性化指导。这些举措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近3年的思政课教学竞赛中,学院教师共荣获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 重建教学平台,解决资源供给不系统的问题 为了满足教学改革对教学和学习环境提出的更高标准,学校将数字技术与智慧教育相融合,构建了一个集现代教学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于一体的立体化学习交流展示平台。学校创建了一个与线下教学相辅相成的线上学习平台,包含了教案、课件、教学设计、试题库、教学视频等丰富资料,方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同时还建立了便于师生沟通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学校还不断完善线下学习交流展示平台,通过持续加强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讨论室、百年党史文化墙、课程建设成果展示中心、图书资料室等设施的建设,不断强化线下平台的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学校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打造了两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一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一门省级优秀课程。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拥有一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一个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学校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持续提升,《吉林日报》《江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见义勇为等事迹。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思政课程的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切实履行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导学式专题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3VSZ060]阶段性成果) (姜淑兰 张丽红 孙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