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4 星期三
以写促读:读书深入的捷径

  如何提高读书的兴趣,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经验就是要做到读写结合。

  新教材改革后,“整本书阅读”进入人们的视野,《红楼梦》的阅读也因此而备受重视。为了指导学生阅读,我要求自己先精读。但《红楼梦》人物众多,情节多变,内涵丰富,很难把握,让我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叹。后来一次写作的经历让我找到了突破口。那是在“致未来的自己”的同题共写活动中,我忽发灵感:若我是曹雪芹,我会向未来的自己说些什么呢?我按照这个思路展开构思,又细读了相关情节,并参考了周汝昌先生对曹雪芹家世的论述,于是有了《穿越时空的问候》一文。

  后来此文入选了《新作文》,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启发了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进行“专题阅读”的尝试。我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打破章节限制,以人物为核心,梳理相关情节,写人物小传,做人物分析,写鉴赏文章,这样学生带着任务读书,有的放矢,效率大大提高。在写作中,学生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促使他或印证原文,或集体讨论,或借鉴他人成果,阅读、质疑、探究、再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就逐步深入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有了《红楼梦》的成功体验,我对阅读大部头小说信心大增。《复活》是我先前就接触过的作品。第一次的阅读体验并不好,大段的心理剖析,时不时冒出来的议论,让我兴趣大减,总感觉无法深入《复活》的世界。再次阅读,我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任务:梳理情节梗概,编写故事提纲。有了这个写作任务引领,阅读就做到了“删繁就简”。有时我会跳读,略过一些议论段落;有时我会精读,对关键情节勾画批注,并与前文关联思考。很快,脉络就在我脑海里建构起来:列夫·托尔斯泰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的冤案抗辩为线,让他上下奔走,深入上层和底层,因而对统治者的腐朽昏聩和普通人的痛苦灾难有了深刻的领悟,从而借助人物完成了他对社会制度、宗教文化、复杂人性的批判。

  编写提纲的过程之中,我还自然地将《复活》与《红楼梦》联系起来。两位作家都是本阶级的叛逆者、审判者,都有着深深的人文、悲悯情怀,对社会的审视都采用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整体透视法,因而对社会、制度、文化的批判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由写作任务这个点切入,阅读向纵深开掘,并且能旁及其他,这是很好的体验。

  读写结合,除了在阅读前给自己预设一个任务,还可以随机生成任务。在阅读中,某个片段或某个人物触发了我的感慨,我会抓住这个机会马上开始构思,为此我准备了一个读书笔记,随时记录阅读中的点滴感悟。这样的感悟属于“灵机一动”,往往转瞬即逝,而随手记录下来,在时间宽裕的时候,可以慢慢构思,再读文本,查阅资料,随时丰富、调整思路,然后形成文字。

  读写结合,改变了我原来读书散漫的习惯。以前抓到书就读,读完就忘,虽说时有心得,但往往时过境迁,随读随丢,不成体系。现在养成了读写结合的习惯,随时动笔,时间长了,也积累了很多文章,虽然不能都一一发表,但是我敝帚自珍,时时检阅翻看,常读常新。这样我的阅读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学而时习之”。这样的一个过程,既是与文本、作者的时时对话,也是对自我认知的不断调整,读与写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如果你正为读书不得其法而苦恼,请尝试一下我的建议:左手拿书,右手拿笔,读起来,写起来!

  (作者系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 09以写促读:读书深入的捷径 王献斌2024-12-04 2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