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古汉城小学语文组“教学评”一体化主题研修。 学校供图
|
|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小学教师使用智慧平板进行集体备课。
|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鹭湖外国语小学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 资料图片
|
■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呈现出多维度的特征,其范畴涵盖了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数字化技术集群、多功能平台架构、创新交互模式以及灵活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是以教师能力提升为导向、研修平台为支撑、教学过程为依托,共同构建起的有机且动态的整体 ■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将数字技术确立为基础性要素,通过数据、系统和算法的协同作用,构建人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学习生态,从而推动教师发展体系在个体适应性和整体高效性上实现持续演进 ■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的构建为教师发展勾勒出了一幅具有前瞻性的蓝图,将这种理论转化为现实,需要夯实数字环境、拓展教师新应用、优化教育制度体系等 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 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已成为当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面对智能时代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育资源供给和受教育者身心特征的深刻变化,原本聚焦支持教师发展软硬件设备和场所建设的技术支持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师发展的深层次需要,建设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已成为新时代必需。 1 多维度: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特征 智能时代,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呈现出多维度的显著特征,其范畴涵盖了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数字化技术集群、多功能平台架构、创新交互模式以及灵活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是以教师能力提升为导向、研修平台为支撑、教学过程为依托,共同构建起的有机且动态的整体。 以教师能力提升为导向。传统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借助微格教室、实训教室、观摩教室以及电视录像系统等实体设施,助力教师进行自我教学行为的观察、纠正以及自我提升。这种模式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同伴、领导之间的人际互动。然而,以Sora(利用自然语言描述生成视频)等为代表的智能工具的融入将教师能力淬炼过程中的自我参与模式转变为智能工具深度参与的“人机协同”模式。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教师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教学表现和互动效果,并依据系统提供的优化建议迅速调整教学策略,加速向更高能力层级迈进。 以研修平台为支撑。研修活动具有拓展知识领域、激发教学反思以及强化教师职业认同等功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依托具有无限拓展空间、可容纳多元群体且主题可无限延伸的研修平台,可以打破学科、专业与课程之间的壁垒,将不同背景的教师汇聚于同一虚拟空间。如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研修平台,能够实时汇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海量教学案例与前沿研究成果,教师通过平台内置的智能推荐系统,可以精准获取与自身教学需求高度契合的资源,并借助在线协作工具与同行展开深度研讨,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教学理念的创新。 以教学过程为依托。教师的教学过程涵盖教学实施、动态调整、任务推进以及即时评价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复杂且连续的系统工程。与依赖教师经验的决策、借助录像事后反馈等方式相比,依托摄像摄影、情境感知、数据加工、智能处理及其可视化等数字技术,教师能够依据平台呈现的可视化数据,实时调整自身教学行为、优化组织学生活动并为学生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指导。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同时也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素养。 2 生态化: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核心 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的建构是一个涉及多要素、多子系统且具有多维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将数字技术确立为基础性要素,通过数据、系统和算法的协同作用,构建人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学习生态,从而推动教师发展体系在个体适应性和整体高效性上实现持续演进。 以数字化技术贯通“资源—制度”,优化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的本体配置。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为助力学生快速进入“准实习”状态或推动教师专业提升,可借助头盔等设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创设“类教室”情境,并获取“准实习”过程的相关信息,协助教师进行有效自我监控和“循证改进”,进而促使相关制度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实现技术赋能教师发展的适配、引领与规范,确保资源和制度紧密互联,共同服务于教师发展。 以数字化技术加速“知识—实践—成长”转化进程,强化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的成长机制。首先,通过构建适配性知识体系,将教师需求与教学知识有机联动,提升教师学习的自适应能力,在储备知识的同时减少无效、低效和重复学习。其次,借助整体性情境塑造,创建与知识储备相匹配的虚拟实践空间,教师可通过虚拟备课、教学、研修等活动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促进自身成长。最后,基于数据驱动的“循证”体系,教师能够对知识储备和技能锻炼成效进行数据驱动的反思性总结,并在自适应引擎引导的环境中持续改进,完成“知识—实践—成长”的闭环,为下一阶段的循环积累前期能力。 以数字化技术深化“个体—团队—组织”沟通效能,优化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的运行机制。教师发展既依赖于个体的身份认同、责任构建和角色塑造,也离不开团队资源和组织支撑。数字化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通过支持全体教师全程实时参与,增强教师的团队感知和组织归属感,塑造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发展纽带。其二,借助数据、证据等技术要素,使教师在学校治理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减少情意主观干预造成的沟通障碍,优化教师成长机制。其三,通过搭建沟通平台,提升教师参与团队和组织建设的便利性,并汇聚国内外相似层次的学科人才,实现分布式协同教研,推动教师能力提升。 3 实践性: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运行 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的构建为教师发展勾勒出了一幅具有前瞻性的蓝图,将这种理论转化为现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提供有力支撑与推动。 夯实数字环境建设,确保数字化促教师发展高效运行。首先,持续推进教育高速组网建设以提升通信能力。着力强化教育专网的扩容升级,拓展主干网络的覆盖范围,优化校园局域网布局,加速基于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高终端设备入网比例,逐步构建起优质高效的网络基础环境,以确保信息的快速传输与交互。其次,以标准化推动数据流通化。在数据层面,需着重强调新建应用的数据标准规范,对既有应用平台和数据采集平台进行全面优化调整,实现数据的标准化与统一化管理,促进数据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的顺畅流通与共享。最后,前瞻性开展算力部署。依据分布式算力架构,实现云算力与机房算力的有机联通与整合,为服务教师发展的各类智能算法提供充足的算力支持。 拓展教师新应用,落实数字化助教师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发展需求需要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应用来满足。一是构建围绕教师能力提升的虚实一体化平台。需要通过应用整合人工智能的生成情境模块,强化虚实一体的发展情境构建,形成功能完备的虚实整合平台,实现外部资源的无缝接入与内在互动体系的优化构建,确保情境能够精准契合教师个体的实时需求。二是开发围绕教师教学场景的实时可视化应用。需将数据可视化应用深度嵌入教师教育生活,强化技术与教师发展的紧密联动,使教师能够实时获取并依据准确的数据进行教学决策和自我提升。三是打造围绕教师研修的一体化平台。应基于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框架,构建智能技术支持的教师有组织教研运行平台,实现教师发展动态的即时捕捉、需求的精准供给以及发展路径的自适应调整,支持教师通过一体化研修实现个体专业成长。 优化教育制度体系,营造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良好生态。一方面,从制度层面明确数据标准、规范数据获取边界,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流通不畅的问题。同时需要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数据采集流程,实现“一数一源”,为教师发展提供可靠、可控的数据来源,增强教师对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信任。另一方面,明确教师技术利用的制度支持框架、边界约束条件和运行机制设计,确保教师发展与技术优化保持系统适配,将教师的自发参与转变为基于“个体—组织”的有序参与,提升教师参与数字化发展的主动性,推动教师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的持续优化与健康发展。 (作者彭静系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吴南中系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迈进高质量教育的愿景”[23FJKB003]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