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2024-11-15 星期五
深圳市坪山区中山小学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教师万芷君在上信息科技教学示范课

  教师刘明艳在上语文跨学科教学示范课

  近年来,深圳市坪山区坚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秉承“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聚英才、纳贤才,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实施《坪山区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计划》,搭建多维平台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深圳市坪山区中山小学拥有平均年龄仅30岁的青年教师队伍,学校建立健全教师发展平台和培养机制,全力打造中山小学“名师工程”。以名师、骨干教师为导师班底,其他教师为学员,成立了14个名师工作室,全员参与盘活整个教师队伍。各名师工作室注重教研训一体化,定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减负提质、高效课堂、作业设计、以研促教等内容进行研讨,通过名师讲座、名师示范课、年轻教师汇报课、同课异构、教学技能大比拼、课例赏析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短短几年内,中山小学成功构建了一支师德卓越、专业技能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其中,省级名校长、市级和区级名教师等骨干教师共43名,占学校教师总数的42%。这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带领着学校不断前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强支撑。

  名师团队深耕教学,精研课堂,落实“双减”政策要求,遵循新课标精神,关注学生良好习性养成和感官体验,遵循“环境创设、具身学习、习与性成”教学理念,探索出以“习性准备—习性助学—多维习得”为主要环节,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觉”为主要教学策略的“三环六感”课堂教学模式。

  主持人带领工作室成员深挖教材,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围绕“三环六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减负提质、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改革,呈现出一堂堂高水平的品质“金课”。

  “习性准备”是“三环六感”模式的第一环,遵循“环境创设”理念,指在课堂开始前,教师通过创设明显可感知的、多感官参与的、真实且多维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初步的学习框架,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语文教师陈焯文教学《普罗米修斯》时,关上门窗、拉上窗帘、将灯熄灭,营造出黑暗的环境,进而向学生提问“没有光明,是什么感受”,使学生们理解光明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这一举动的伟大意义。通过打造感同身受的环境,使学生更容易对普罗米修斯的人格进行认识。英语教师李翠娥将艺术与语言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绘画展览馆,与凡·高对话,与张大千品茗,通过丰富的视觉材料和互动活动,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和跨文化理解作好铺垫。体育教师李晓婷通过创设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同时用丝带、铃铛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与触觉,引导学生迅速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很好地完成了热身和新课的衔接。

  “习性助学”是“三环六感”模式的第二环,遵循“具身学习”理念,运用“六感”教学策略,采用小组合作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多感官协同作用,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语文教师李媛教学《中国美食》时,充分利用嗅觉刺激,将提前准备好的自热火锅放在讲台上,香气四溢,刺激学生在感官参与、真实体验中高效学习。语文教师高淑琳教学《自相矛盾》时,通过范读、赛读、模拟叫卖等听觉联动、触觉体验策略,在学生朗读时点拨句意,培养学生语感,引导学生体会古文意境,并利用思维导图,让抽象的思维可视化、具象化,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文本的内涵。数学教师刘丽萍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引领学生运用量、撕、拼、补等多种验证方法,让数学定理变得可视、可触、可听,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英语教师廖泽娜教学《Water》时,结合环保主题,运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六感”策略促进学生理解水的形态特征,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英语交流能力。科学教师侯跃芳教学“电路”单元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验证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总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黄德曦在“小小一粒米”主题班会上,通过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插秧播种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粮食来之不易。教师林洁清在“感受生命的神奇”主题班会上,通过引导学生摸盲盒猜动物、角色扮演,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让学生看见生命的活力、听见生命的声音、触摸生命的触感,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多维习得”是“三环六感”模式的第三环,遵循“习与性成”理念,强调引导学生多维度地掌握和内化知识。学生的习得不仅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思维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接受艺术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其中充当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静思等学习过程中以好习性促好学习、以好学习养好习性。

  语文教师王影教学《写读后感》时,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学作品,鼓励他们表达个人感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师郑鸿雅教学《“贝”的故事》时,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字,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语文教师刘奈教学《人之初》时,通过教授基础汉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还融入了道德教育,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岳丽教学《火烧云》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同时教授了相关语文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冯娟教学《杨氏之子》时,从“扶”到“放”,既为学生感悟杨氏子的聪慧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的丰富想象插上了翅膀,还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德。

  跨学科教学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复杂问题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数学教师吴磊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巧妙地将数学概念与音乐相结合,利用儿歌中重复的歌词作为教学起点,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母在数学中代表数值的概念。语文教师刘明艳教学《肥皂泡》时,融入做肥皂泡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也沉浸在科学的世界里,培养学生学习激情。体育教师王修齐教学“篮球——双手运球”时,将五言绝句与运球练习相结合,并配上有节奏的音乐,让学生在背诵古诗的同时锻炼运球的节奏感,课后90%的学生初步掌握了双手运球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在此背景下,中山小学信息学科骨干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探索和课堂实践。信息科技教师杨帆在教学时,利用美颜相机引出人脸识别的奥秘,学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小组探究,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面部识别,培养创新能力。信息科技教师万芷君在教学时,则通过设置与《西游记》相关的情境,与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展示如何进行模型的训练,带领学生参观“神经网络”工厂,书写“别具一格”的项目书,将人脸识别应用于现实,妙趣横生。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是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中山小学教师团队将“专业、良知”贯穿教师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各环节,研究形成小学习性教育育人体系,习性教育课题“习与性成:小学习性教育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是深圳市20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山小学教师团队通过建立教育基地、共同体学校等方式,将优秀的教育模式和经验辐射全区乃至全国:现已建立了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等6个习性教育基地,并在200余所共同体学校推广应用,受益师生达20万人次;接待来自云南、四川、甘肃、上海等省份的200余支考察团来访交流与跟岗研修,先后赴贵州省黔西市、江苏省南京市、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等地开展送教送培活动近100场次,充分发挥深圳市坪山区品质课程及习性教育教学理念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山小学教师团队将继续坚持习性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实践,应用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陈剑芬 张彬 岳丽 刘馨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06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陈剑芬 张彬 岳丽 刘馨馨2024-11-15 深圳市坪山区中山小学 2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