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星期五
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探索数学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推进校际资源整合与要素重组,推动校联体协同发展,形成“导教学研创管德”“七位一体”格局,以研究生培养基础要素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地方高校数学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新生态,取得明显成效。学院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入选湖北省首批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和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近5年,先后荣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

  强化党建引领

  打造研究生联合培养组织新模式

  充分发挥党建平台作用。积极探索符合研究生学术科研特点和成长成才需求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切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牵头成立湖北省属高校数学学科党建联盟,整合湖北省属高校数学学科教育资源,搭建铸魂育人平台、课程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

  坚持研究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依托学院党建铸魂工程和“一π红光”党建综合体,将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聚焦课程思政建设,系统挖掘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精神价值,将科学道德、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打造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研究生“大思政”格局,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效。

  突出“五共四互”

  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新生态

  “五共四互”,完善研究生培养协同育人机制。为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协同发展、促进评价体系转型,学院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依托“数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等多项国家、省级教研项目,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充分发挥湖北省属高校数学学科党建联盟和学科联盟纽带作用,构建湖北省属高校数学类研究生培养共同体,通过整合校际优质教师资源和平台资源,共商培养方案、共设专业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管学位论文、共享反馈数据,促进课程互选、标准互通、学分互认、评价互信,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形成“五共四互”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共生”的研究生培养新格局,推动湖北省属高校数学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数智赋能,开辟研究生联合培养智能化新赛道。学院依托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升级改造“云端智能教室”,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多模态数据采集,实现师生即时互动、学习情境感知、自适应教学服务等功能,重构教学环境。突破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局限,组建虚拟教研室,打通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虚实交汇的教学科研支持环境,形成导师团队、研究生与教研支持环境等多主体一体化的数智教学生态,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探究式、拓展式等研学协同教学,目前校联体已共建“基本代数”等研究生基础课程,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依托湖北省属高校数学学科党建联盟,每年在线上线下举办150余场学术报告会、研究生论坛,实现学术报告校际共享、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校际互通;依托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湖北大学分中心、应用数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在校联体内设立开放基金,同时加强与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二二研究所、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深度合作,鼓励研究生广泛参与科研课题,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

  坚持“七位一体”

  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新路径

  “七位一体”,改进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以科学精神培育、数学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校联体倡导探索“导教学研创管德”“七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新路径。强化“导”字,依托学院成立的湖北名师工作室,整合校联体师资优势,创新推行校联体导师组制度,联合负责研究生专业学习、科研训练、实践创新与价值引导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实现师生关系从主从关系向共生关系转变;紧盯“教”和“学”字,发展智慧教育,联合建“金课”、搭平台、办会议,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全景式、沉浸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突出“研”字,以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湖北大学分中心、应用数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促进研究生能力跃迁;聚焦“创”字,依托课程平台构建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以知识结构更新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依托学科竞赛与科研平台打造创新能力的孵化器,以创新精神培育促进创新内在动力提升;狠抓“管”字,以成果为导向完善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培养各环节的过程监控与精准管理,加强研究生管理的智慧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落实“德”字,依托党建联盟系统推进“精准思政”,将数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努力培养具有浓厚家国情怀、扎实数学功底、突出实践能力的数学学科人才。

  聚焦重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突出成果导向,合理减少论文、专利、项目等数量指标,基于数智技术推动无感式数据采集、多模态数据融合处理、智能化诊断分析、即时性精准反馈等评价手段,形成开放式、动态化、自适应的教育评价新模型,推动评价模型从预设框架向动态体系转变,构建新型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使研究生培养评价重点从“容易测量的成果”扩展到“难以测量的素养”,促进评价标准从单向度评价向培养过程全场景、多模态数据综合评价转型,推动校联体标准互通、评价互信。深入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学业预警制度,强化学生学业过程管理;规范奖学金、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等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科研创新基金等经费保障制度,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

  近年来,学院培养的硕士生获得国家青年人才称号4名,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与“新世界数学奖”硕士学位论文银奖,获评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9篇,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结果优秀率超95%。近5年,研究生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一区论文49篇、二区论文99篇,获得发明专利16项,获得湖北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曾祥勇 徐运阁 周霞 郑大彬)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7探索数学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 曾祥勇 徐运阁 周霞 郑大彬2024-11-15 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2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