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提出的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阅读、思考、表达的学习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深加工,从而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本位的、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法。近两年,笔者在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中发现,“读思达”教学法能有效助力整本书阅读教学。在整本书阅读中,“读”是指对语言文字作品信息的输入;“思”是指对阅读吸纳的信息进行加工;“达”则是对加工后信息的输出,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行为表达等,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提升素养,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首先,“读思达”是返璞归真的教学选择。 笔者在听课时看到:本来很有意思的故事内容,被某些教师烦琐的讲解和细碎的问题弄得兴味索然;或者学生刚刚启动阅读,教师就出示学习任务、评价标准,让他们顿觉阅读不再轻松。凡此种种用力过猛、适得其反的做法,阻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与维持,妨碍了他们对语言文字作品的沉浸式体验。 “读思达”则依据知识加工、转化原理,从阅读行为最根本的三个活动(阅读、思考、表达)出发,指向以素养为导向的三方面关键能力(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的培养,将课堂教学简化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基本环节、步骤、流程,让学生通过这三个环节相对完整的学习,实现对知识的深加工。这是一条适用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路径,它让整本书阅读教学变得简单,同时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其次,“读思达”是遵循规律的学习路径。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三个环节。完整的阅读过程也包括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其中的“读”对应认知的输入,“思”对应认知的加工,“达”对应认知的输出。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将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与此相对应,“读思达”的学习过程也遵循上述规律。如在阅读环节,当学生不带任何外在的目的,翻开书本进入纯粹的阅读时,首先对作品会有一个整体性的直觉把握,这个沉浸式感知的初读阶段,就“具有丰富、惊奇和热爱的特性”;当他们经历了浪漫阶段,体验到纯粹而美好的阅读享受之后,便需要对吸纳的信息进行深入思考,从朦胧变清晰,由整体至细化,进而领悟原理,获得具有迁移性的认知和方法;最后,学生把通过阅读和思考获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与他人分享与交流,或把所学知识用于新的情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本能(思考与行动的程序)。可见,“读思达”是符合认知科学规律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路径。 最后,“读思达”是落实新课标的实践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体系,不仅在“课程理念”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在“课程内容”中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还在“课标目标”中明确提出各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要求。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呢? 仔细研读新课标,不难发现:无论是整本书阅读的学段要求还是学习内容,新课标都围绕“读思达”三方面来表述。整本书阅读学段要求和学习内容的第一句话都指向“读”的内容,第二句话大多指向“思”的内容,第三句话则指向“达”的内容。 从新课标的表述中,可以把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操作要义,即读、思、达,这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完全一致。由此可见,“读思达”是落实新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方法。 (作者系福建教育学院副教授、语文研修部小学教研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