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星期五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创新数字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数字贸易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托校内模拟软件与校外实习基地来实施,通过虚拟实训内容与真实职场环境的合理渗透、校外实践基地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从而使学生在毕业时与企业的期望值达到一致。近年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创新构建“一核引领、三维共建、四方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数字贸易类专业在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此外,学校还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和行业的教育资源有效衔接,积极促进各方的协同发展。

  打造全新模式

  “一核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教师积极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关心学生成长,为专业发展提供建议,共同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建有自治区级一流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此外,还获批23个自治区级及以上教研项目,发表77篇教研论文,出版21部教材专著,教师获得214项自治区级竞赛奖项,学生获得346项自治区级及以上竞赛奖项,共有42个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发表25篇学生论文。

  “三维共建”:课程思政、应用型和一流专业建设并行发展。学院致力于将课程与思政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积极提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质量。坚持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为相关行业持续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建立“校企深度融合”与“产学一体”的高水平教育模式。基于“校企协同”的核心思想,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主动携手企业共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以解决企业实际难题为驱动,系统性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方融合”:缔造“多元协同、共同培养”独特风格。学院通过深化与海关(政府部门),外贸企业、物流公司(企业)及行业协会的合作,以联合办学、产教一体化、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地方服务等为纽带,建立了一套校地协同育人架构,突出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打破传统商贸人才培养中培训、储备和应用环节之间的壁垒,采纳“政校企协同、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构建出精准匹配校企需求的桥梁,促进双方资源的流通共享,专注于栽培实战技能出众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通过人才的定向培育与输送、实战教学与操作演练和资源共享合作,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相连。

  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学生层面,专业竞争优势提升。学生在多个层次和类型的专业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中荣获一等奖4项,在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00多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及其他相关的自治区级以上专业竞赛中累计获奖346项。在首届国际贸易职业能力评测中,学校70名数字贸易类专业学生全部通过测评。

  教师层面,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团队荣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承担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3项,包括3个重点项目;发表教研论文77篇,主编及参编出版教材21部;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

  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特色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获得自治区级线上一流课程认定,并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学银在线”“学习强国”等平台上运行,为校内非经管类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课程,也为国内其他高校学生提供线上辅修学习课程。

  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和影响力

  学院学生共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别15项;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在全国高校乡村振兴网络技能大赛中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奖项6项。数字贸易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与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得以全面发展,受到社会一致认可。

  教育部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广西本科高校电子商务及物流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对学院新商科类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给予肯定评价。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大学等国内高校曾来访交流经验。

  在数字贸易相关领域,学校共招纳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196名,并接纳了34名泰国交换生。同时,为了促进国际交流,学校还选送了42名数字贸易类专业学生前往泰国等地参与海外交换项目。此外,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已成为吸引东盟地区学生前来学校留学的热门首选专业。近年来,国外高校到学校参访交流达29次,一致认可数字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系第三批自治区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和2022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项目“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编号:KCSZ202208]阶段性成果)

  (赵亚洲)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2创新数字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赵亚洲2024-11-0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2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