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是充满希望的收获季节,对广大高校毕业生而言也是求职的关键阶段。时下,各地各校纷纷启动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措并举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西南石油大学: 校企深度协同 就业水到渠成 本报讯(通讯员 王天崇 记者 葛仁鑫)“秋招刚开始就求职成功了!”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白丽弘,在今年秋季学期一开学,就落实了毕业后的就业去向。 能够如此顺利,白丽弘并不意外。原来,一年前,她加入学校和企业合作开设的光伏产业人才订单班,并在新学期通过了最后一项集训考核。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与她签订了就业协议。 近年来,西南石油大学与通威太阳能围绕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共建“四川省光伏产业产教融合综合示范基地”,通过师资共育、课程共建、教材共编、平台共享、科研共通,实现教师与工程师融合、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场景融合、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融合、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融合,形成“五共五融”校企合作培养新机制。 “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们更加强化校企深度协同合作。”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副院长王平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从培养方案制定、开班仪式组织、专业知识培训、职业素养培训、集训再到签订就业协议,都是由校企双方共同策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起来,订单班每名学生都有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以及专家导师。白丽弘在3位导师共同指导下,主研的“光予未来—高质量钙钛矿薄膜领航者”项目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并得到转化。既有扎实的基础,又具备丰富的科研实践经历,就业水到渠成。 “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能够提前了解行业发展,这种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贯通了光伏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光伏新能源事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通威太阳能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蒋婷说。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开通“求职大巴” 暖心对接需求 本报讯(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邱伊娜 程振伟)不久前的一天,晚上8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大四学生小付收到某大型央企发来的面试短信,通知他第二天下午去面试。企业面试地点距学校20公里,正在为通勤犯难时,小付看到了班级群的一条消息:明天可乘坐大巴,和其他收到面试通知的学生一起去现场。 预订大巴的是杭电自动化学院辅导员张卫洪。此前不少学生在群里接龙,不断和他说收到了面试通知。在向学院汇报后,张卫洪向学校后勤申请了一辆大巴车。 事实上,把学生组织起来,用一辆“求职大巴”送去面试的做法,张卫洪去年就已经开始尝试。当时有30多名学生去温州一家企业面试,5人当场就签了意向合同。 张卫洪介绍,“组团求职”和学生“单打独斗”的效果完全不同。“一个学生去面试,企业不可能为他安排讲解、实地参观,而一群人一起去,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们甚至还能与高管直接面对面交流。”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和志同道合的同伴一同前往求职,某种程度上也能缓解个人焦虑。“大巴就停在宿舍楼下,看着同学们纷纷背上包准备出发,再焦虑,一咬牙也就跟着一起去了!路上又能和同学相互交流,没准一下子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学生陈飞羽说。 在很多学生眼中,“求职大巴”也是就业服务“加油站”。在前往求职单位、企业的大巴上,张卫洪会详细介绍目的地的产业状况与人才引进政策,提供有针对性的面试方法,还会策划一些小活动帮助大伙放松心态。 “帮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求职精准对接,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今后类似的创意我们将多试多用。”杭电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汉玲说。 闽江学院: 办起“就业集市” 提供全面服务 本报讯(记者 黄星)近日,闽江学院毓英社区三创大楼外广场人头攒动,学校第一期“就业集市”火热“开市”。“求职咨询专区”前聚集了不少学生,等待专家一对一指导交流。 “在校期间你有哪些实习经历,可否具体写明你主要做了些什么……”就业指导专家逐一给学生的简历“看诊”,提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就业集市’活动形式很新颖!除了求职应聘,还可以咨询考公、考研、留学等项目,简直就是就业服务送上门了。”该校计算机学院学生李亚鹏说。 据悉,闽江学院“就业集市”以“小而精、专而优”为特色,是由学校学生工作部牵头,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二级学院联合打造的集求职应聘、面试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展示、就业政策咨询、简历诊断等就业服务于一体的集市式招聘平台。 活动现场,主办方将近期收集到的50余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以摆摊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专门印制了小张的海报让毕业生现场撕下带走,方便了解相关信息。集市开辟“职业证件照拍摄区”,安排学校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组建专业摄影团队免费为求职学生拍摄证件照,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窗口。 “‘就业集市’是今年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我们着力打造‘家门口’的求职指导服务平台,切实将招聘活动、求职指导下沉至学生社区,让学生在社区就能享受‘一站式’求职指导服务。”闽江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杨晓介绍,学校以“毕业第一课”、校友分享会等形式强化就业育人和政策引领,打造一批优质专项就业训练营、职业生涯发展服务项目,落实困难群体台账式管理和帮扶责任制,精准挖掘就业岗位,每年提供岗位近6万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