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铜陵学院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目标,并发起成立“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实施“企业进入校园、企业家进入课堂、科技攻关项目进入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进入三延伸”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时代,学校坚定“走好应用路、做足‘铜’文章、擦亮财经牌”的发展思路,主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促进“三提升”,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需求适应度、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达成度、人才培养能力与师资保障匹配度。 推进“企业进入校园,实验室延伸到企业”,突出产业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需求适应度 坚持引企入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注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主动改变“学校本位”,积极做好应用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校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60余家企业共建铜业学院、增材制造未来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储能技术学院等;与企业合作,共设冠名班、实验教学中心等合作育人平台,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并将各要素深度匹配,形成“产业服务—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闭环。学校邀请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共同开发应用型教材、课程和真实项目案例等课程资源70余项;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和答辩工作;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产教科创多元互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持续优化专业,对接产业发展新需要。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聚焦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和铜陵“铜”产业,把学科专业办在产业链上,增设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停招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现有专业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比例达72%。学校以国家、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高峰培育学科为示范引领,打造“数字+财经”“智能+工科”专业群,凝练了大数据应用与管理会计、资本运营与理财规划等培养方向,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形成了铜基新材料、增材制造和先进结构材料等特色鲜明、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的培养方向。学校积极探索“主专业+微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智能技术、数字产品交叉设计等微专业,全面对接产业发展新趋势、新需要。 推进“企业家进入课堂,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度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国家、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开放实验教学机制,设置多学科、跨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型实践项目;依托国家级别众创空间“铜陵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等为载体,为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搭建平台。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将学科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以学科竞赛、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校连续6年承办安徽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学生连续5年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近年来,学生每年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别奖项100余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口畅”,就业质量好,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独立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了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制定了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构建了“课程、训练、孵化、导师”四大支撑体系,从企业遴选优秀工程人才担任产业教授、客座讲师,主动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托国家一流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构建基础与认识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训练与创新实践、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多元浸润 学产协同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文化引领 校城共生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等教学成果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获批省级立项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系省内高校首个国家级别众创空间。 推进“科技攻关项目进入学校,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强化产学研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与师资保障匹配度 坚持服务社会,提升教师应用性科研能力。学校打破与产业、企业间的壁垒,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有组织科研,促进项目转化,提升教师应用性科研水平和能力,反哺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校依托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高端铜基新材料关键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等,鼓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强科技攻关。近年来,学校获批立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获评2024年安徽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评价“优秀”等次,出版《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城市圈比较研究专题(2016)》。学校教师每年承担60%以上的铜陵市软课题和铜陵市领导圈阅课题。 强化产学研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实施“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双百计划”(百名企业家进课堂、百名教师进企业)等,持续加大选送教师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进行培训和挂职锻炼力度,常态化组织开展“产教融合百名专家(教授、博士)企业行”活动,推进学校教师和企业高端人才“双聘制”,选送教师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技术顾问等,推动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实质性融入企业技术团队,使教师获得系统性培养和实践岗位锻炼。同时,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也通过教师企业锻炼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融合。学校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双师双能型”教师667名。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比赛、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余人次。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三进入三延伸三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布局更加匹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学科专业结构更加适应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坚定走地方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疏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