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级学校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推动劳动教育,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劳动教育缺乏沉淀性,更要始终不忘推动劳动教育的初衷,始终强调育人功效。 有位知名教授表示,有些大学生、研究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很不堪,被褥从来不叠,桌面从来不收拾,有的宿舍乱得进不去人。这实际反映了劳动素养的严重亏空,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不少家长给孩子设定的唯一生活主题是考学,别的事不用管。家长的逻辑很简单,别的事以后再说。假如孩子在成长期把这些事都略过了,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成人后他们会觉得做饭、洗碗、洗衣、整理屋子这些事儿跟自己没有关系。比如,有的大学生回家,提了巨大的行李包,家长打开一看,结果全是脏衣服。 劳动是什么?劳动教育是什么? 恩格斯有一句话:“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又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人是通过劳动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建立起来的独立又链接群体的生命体,没有劳动就完不成生命的塑造,也无法连接社会。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底层逻辑。人类的独特劳作方式造就了直立行走的能力,手指的灵动促成了独特的大脑发育,从而唤醒了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意识,从而促进了思想的发明。这证明是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也是一个人生命正常化的重要标志,是人展开生命、正常生活的必由手段。如果一个人不会劳动、拒绝劳动,那他的生命可能不正常,生活可能一团糟。 人类的劳动具有独特性。人类在山林时代,所需的一切是自然界给的,吃喝拉撒睡都由自然界提供条件。人类离开山林,开始构建日益丰富的社会文明,要自己挣钱买衣服买吃的,还得挣钱买房子结婚。这一切必须有鲜明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性的劳动作为支撑。劳动也因此创造了人重要的本质特征:只有人,才有创造性劳动。人类历史,尤其是近几千年飞速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生命升级、生命向高级演化的过程,其本质是人类所从事的劳动在不断创新、向高级推进。 基于对劳动这样的理解,劳动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唤醒及培育生命的主人翁意识,并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作为一个生命体,人须主导自己的生命意愿,为自己负责,这个主体就是主人翁。主人翁是否被唤醒取决于他是不是能够自主劳动,即自主选择劳动,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劳动,有能力享受劳动,并在劳动中变化、成长,而不是“包身工”式的劳役。这种自主劳动是一个人生命觉醒的标志。 人类文明的方向就是要把人从劳役当中解放出来。我们今天所说的劳动不是那种机械的、低端的、反生命的被动劳作,而是让生命得到提升的劳动,是有趣的、富有创造性的、能够唤醒自我的劳动,是自主的、主动的、主体活跃的劳动。我们在推进劳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这种本质和方向。 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不可替代,在健康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寄生”在家长羽翼保护下的状态,其实是人的主人翁精神被压抑、尚未觉醒的状态。通过劳动塑造健康、独立的人格,建立责任心;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的社会化,从中找到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与定位,培养合作精神,从劳动中赢得尊重——生活是我的!世界有我的一份!我是主人,不是寄人篱下!从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价值、创造能力,并以此来体现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这是劳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 开展劳动教育要防止浮化。如果轰轰烈烈一通,结果却没有多少人格养成沉淀和人际建设,这与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初衷不符。如果大规模的劳动仅仅是被安排的,孩子并没有兴趣真正参与,而是应付了事,也会适得其反。劳动教育切忌无趣,指导人员的专业性至少应该体现在让劳动变得有趣上。人类文明已经积累数千年了,我们如果还陷于最原始的劳动概念和劳动教育概念之中,岂不是与强迫性的劳役苦力区别并不大,又怎会形成现代劳动教育呢? 劳动教育要包容,须有多元评价,同时要精心设计评价标准,以促进孩子的全面进步为导向。比如,劳动内容是拔草用来喂猪,就要把拔的是不是猪喜欢的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成功的劳动教育应该帮助孩子沉淀下满满的自信、找到自己被需要的感觉,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对劳动事项的规划能力等积极的人格要素,防止出现对劳动无动于衷或滋生虚荣心等负面影响。 (作者系本报常务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