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星期五
鲁迅美术学院
增强学生心理韧性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就青年大学生而言,其作为新时代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对其取得学术成就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关乎学术挑战的化解,还包括如何处理环境适应、人际动态、情感演变及家庭影响等多元压力因素。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全力做好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鲁迅美术学院采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考试焦虑量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了青年大学生在学术与生活压力下的心理动态,为制定更契合需求的教育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以心理韧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作出了有益尝试。

  实施分层教学

  推进个性化教育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认识方式、人格心理、气质、性格、智力结构等方面的较大差别,客观上决定了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事实上,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既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也体现了对现代教育价值理念的融通和发展。以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为例,其常具有的自我艺术理念质疑、同伴评价和专业认同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就抑制了创新与独特性。借助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就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大学生的考试焦虑与疑惑责疑、退避、求助、合理化呈正相关性,说明采用这几种方式的频率越高考试焦虑程度也越高。

  遵循问题导向,鲁迅美术学院探索实施个体化辅导计划,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学校正在推进建立详细的学生档案,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学业表现、兴趣及心理状况,以识别并满足其独特需求。设计适应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案,为学习困难者提供增强辅导,为有焦虑情绪的学生传授能够提升认知和自我放松的方法。在了解学生详细情况的基础上,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教学法,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此外,通过即时反馈,如口头赞扬和作业评价等,也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身能力的环境中进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元化辅导

  增强心理韧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样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从内部来看,人格特质作为个体适应环境的关键因素,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独特构建,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反应和应对策略。学生在面对专业选择和学业要求时,其人格特质可能产生不同反应,反映出个体的多元化情绪体验。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在人格表现上也各具特色,新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同时也可能伴随一定程度的谨慎和忧虑;临近毕业的学生因就业压力和生活变化,人格特质的展现更为复杂,这反映了他们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所面临的挑战。鲁迅美术学院注重借助多元化辅导,引导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掘和运用个人优势。针对新生,鲁迅美术学院会着力培育其自信心,使他们勇于面对不确定性;针对毕业生,鲁迅美术学院则注重培养其运用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将挑战视为个人发展的动力。

  从外部来看,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业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和稳定感形成考验。青少年面对多重压力时,如无适当引导,其心理负担可能会加剧。再加上考试制度和竞争压力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构成了较大挑战,成绩起伏也可能造成学生情绪波动,心理调适能力在应对学业挑战时显得尤为重要。正确引导和合理的应对策略,对于缓解学生在考试和竞争环境中的紧张与焦虑至关重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学校加快构筑压力管理平台,通过心理课程和情绪教育使学生理解、掌控情绪反应。同时,加快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桥梁,鼓励学生在压力面前寻求帮助,以减轻考试和竞争压力。

  提升自我认知

  增进价值认同

  自我认知是主观意识的一种体现。提升自我认知,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在提升自我认知方面,减轻应激性焦虑是关键一环。

  自信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塑造青年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核心要素,对缓解因学业和未来挑战产生的应激性焦虑至关重要。鲁迅美术学院在实践中致力于构建一个鼓励表达、促进深度对话的教育生态。学院在课堂上倡导批判性思维的交流,使学生在开放的讨论中提升个人见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校引入了心理弹性训练,以培育学生的抗压与适应能力,确保他们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针对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学生,学院设计了分层次的适应性训练,旨在逐步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以期在面对学业和人际关系的挑战时,学生能更好地调整自我,有效应对。心理健康讲座和专题研讨会不仅教导学生如何塑造积极心态,还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我能力的坚定信念,同时,学院通过前瞻性的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训练,助力学生在面临毕业与就业的转折点时,增强价值认同,明确自我定位,以平和、理智的态度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

  “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结全社会之力。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了“五育”并举、健康教育、健康监测、预警干预、人才队伍、健康科研、心理服务、成长环境8个方面的内容。为缓解应试教育和未来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培养青年大学生独立、自信、坚毅、宽容、团结友爱等特质和创新意识,必须多措并举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建设。青年大学生的综合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高校需根据自身职能和资源,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辅导课程和活动,以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应对应试教育的挑战,更能以自信、坚韧和宽容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促进个人成长,将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鲁迅美术学院也将出台更多措施,以增强大学生心理韧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与坚韧不拔品质的新时代人才。

  (李江 孙鹏)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7增强学生心理韧性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李江 孙鹏2024-10-11 鲁迅美术学院 2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