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4-09-17 星期二
河南农业大学
融合·多元·协同 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

  2018年8月,国家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新农科的概念开始被高等农业教育领域广泛研究。尤其在2019年“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全部奏响之后,河南农业大学出台《新农科建设创新行动计划》,制定了8个领域20项建设计划,全方位发力,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

  坚持融合发展

  2018年12月11日,学校组织召开了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明确了根据发展新农科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在农林类专业引入新农科理念,主动适应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按照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强调坚持多方协同,人才培养要主动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关注过程培养链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多方协同,构建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商定、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评价等多方协同机制。《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破边界、破壁垒,推进多种途径融合,重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进行知识整合和课程设置,支持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提升学生跨学科发展能力,包括:推进专创融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育及创新能力培养;推进科教融汇,推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健全本、硕、博学生科研培养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嵌入行业企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农林类专业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坚持多元发展

  学校扎根中原大地,践行厚生丰民办学理念,积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河南省农科院协同在中原农谷牵头成立神农种业实验室,建设一流种业创新平台,凝聚一流种业创新人才,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解决种业重大科学问题,攻克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牵头成立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面向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以建设“国家科研创新平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平台、国家生物安全智库咨询平台”三大平台为目标,努力攻克重大疫病防控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构筑生命健康与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免疫原始创新基地、辐射转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康相涛院士团队创建了地方鸡种质资源创新技术体系,攻克地方鸡育种制种技术难题,将我国地方鸡基因组选择育种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范国强教授团队解决了泡桐产业升级“卡脖子”问题,创建了泡桐丰产栽培及产业升级关键技术体系,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贡献了力量。持续扎实开展“百名教授千名学生服务万村”科教服务行动,让师生到实践中锻炼、在田野中成长,在提升服务“三农”贡献度上下功夫,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参加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参与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支撑现代农业的社会服务模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坚持协同发展

  2018年,由河南省教育部门倡议,河南农业大学等5校成立河南省农林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联盟,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2019年,河南农业大学等5校签署《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率先在省内实行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2020年,河南农业大学等5所涉农高校共同发起组建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引领新农科研究建设,推动河南省高等农林教育改革。2021年,学校牵头成立了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新农科教育研究分会,建设新平台,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2023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在郑州市设立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探索创新科教融汇、农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持续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学校着力优化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倾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2018年,积极响应和贯彻新农科建设理念,率先设置了农学(作物产业工程)、动物科学(畜牧产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智能农业装备)3个专业方向,先行先试培育新农科专业,并于2019年实现了招生。2019年以来,学校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加快了新兴专业布局和传统专业改造,新设置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等19个专业,淘汰和撤销6个不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目前,学校已经获批设置了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兽医公共卫生、生物育种科学、乡村治理6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中的引导性专业。

  打造农林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8年以来,学校在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2022年,学校进一步确立了“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的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理念,通过培养方案修订重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凸显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构建“大类招生、分型培养、前后贯通、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新体系。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设立绍骙实验班,实施“两制四化”模式,全面带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持续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实现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设立“正大班”“傲农班”“心连心班”等,实施基于产业需求的农工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推进“新农科+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牧原集团共建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与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9个现代产业学院和7个特色行业学院,强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33个(含24个国家级别)科技小院,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驱动的创新育人体系。

  持续提升高等农林教育质量

  以获批的19个国家级别、2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引领,打造一流专业;以110门国家、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为引领,打造一流课程;依托30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和33个科技小院,打造一流实践基地;依托17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323个基层教学组织,发挥名师“头雁”作用,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赵鹏 教务处副处长 胡选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融合·多元·协同 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赵鹏 教务处副处长 胡选振2024-09-17 河南农业大学 2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