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工程团队研发的胚芽米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学校供图
|
在地处北纬45度的优质农产品黄金带,黑龙江省尚志市龙王庙村的稻田旁,一座座厂房即将拔地而起。在这里,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学院教授李冰研发的胚芽米智能加工生产线即将落地。 “尚志市拥有86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水稻品质优良,老百姓都干劲十足,等待着黑土地长出的‘黄金大米’能有个好收成。”尚志市市长张超满怀期待地说。 通过现代加工工艺,保留胚芽部分的精制大米就叫作胚芽米。“适度加工,既能减少粮食损耗,又能保留更多营养。”李冰介绍,水稻胚芽只占整颗大米质量的2%—3%,却包含了大米66%以上的营养物质。 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尚志市正式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打造38公里沿线特色产业带,主动谋划产业创新,积极对接科技项目,扎实推进成果转化。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殷敬伟表示,学校以高校的手攥紧地方的手,以智能创新的手握起农业发展的手,紧密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38公里,是从龙王庙村到尚志南站的距离。签约仪式上,双方围绕这38公里建设“现代农业一条龙”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哈工程和尚志市将充分利用尚志市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以及哈工程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优势资源,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38公里沿线特色产业带,将让稻米适度加工成为尚志市现代农业科技产业、新兴主导产业,进而形成稻米适度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形成食用菌产业集群项目。 长期以来,粮食加工减损都是全球各个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时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吃着龙江米,喝着龙江水,就要把创新成果用在龙江大地上。”李冰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在这片黑土地长大的他,对粮食安全有着更深刻的感悟。 早在2014年,李冰团队就将一直研究的小目标检测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到水稻适度加工方向,2017年,在黑龙江省和学校的支持下,成立哈尔滨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初步搭建起水稻适度加工生产线。他们研发的活性留胚米智能加工系统,能够让稻谷留胚率达9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水稻适度加工的新型应用技术。团队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制定留胚米行业标准,与黑龙江合作打造国内首个水稻适度加工产业园,以高水平科研优势开辟农业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经过10年的迭代发展,团队入选首批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入选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名单,水稻适度加工智能装备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试点示范”项目,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尚志市作为农业大市,在水稻种植等方面优势明显,胚芽米加工也因此成为学校与尚志市合作的第一把“金钥匙”。目前,团队正在研发推广并迭代升级智能适度磨米机,以满足不同人群对胚芽米食用的需求。 “我们将继续深化产学研交流合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李冰表示,团队计划打造全胚活米一线品牌、母婴食品一线品牌、水稻适度加工产业集群及新名片,让全数字化、智能化的稻米适度加工高端装备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示范的亮点,“等到稻米全面丰收,稻米适度加工的产业试点正式建立,尚志生产加工的更具有营养价值的胚芽米就会走向千家万户”。 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的同时,也是育人的生动实践。李冰带领学生在一线深耕科技创新,学生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竞赛金奖,也坚定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参与胚芽米加工项目的学生刘斌说:“知道我们的技术能在尚志市落地,为国家粮食生产和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科技报国志。” “为龙江发展做些实事,是我们合作的最根本目的,希望以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示范园的全新形象,向党和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尚志市委书记刘海涛说。 今年7至8月,哈尔滨工程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智能学院、人文学院、经管学院等学院师生组成调研团队,前往尚志市开展深入调研。哈工程与尚志市将在粮食安全、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合作,以学校的科技创新优势,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同时以学校的人文社科优势,助力尚志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工程大学将依托与省农科院所共建的联合研究院,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结合尚志市的农业特色和实际需求,与尚志市共同探索智慧农业的新模式、新技术、新应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将哈工程科技优势转化为服务龙江的创新力量,共同加快培育发展龙江新质生产力。”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高岩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