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立足“三性” 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21日 邢荣鑫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以努力编织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文化摇篮为目标,以德育为基石,以文化为根本,以体育为纽带,立足“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的办学特色,在近20年的办学历程中,凝练了“睿智健体 拼搏进取 文体融合 传承创新”的院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

  立足“师范性”,创新培养体系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充分利用民族体育学科建设的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院构建了“一三六”育人体系,即坚守一个培养理念,以“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为原则,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体育领域的杰出人才;确立三个核心任务,一是以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二是以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三是以展现高水平运动技能和民族体育传承成果为核心;培养六项职业能力,旨在提升学生在“体育教师”“健身指导”“专业教练”“运动项目裁判”“游泳救生”“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职业素养。通过这些努力,学院为边疆民族地区培育了大量高素质体育人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师体育教学模式”。

  学院坚持以学校“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基石”精神为指引,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学院先后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20余所中小学签订共建师范生实习实践基地协议,定期面向学生实习单位和毕业生就业单位开展回访工作,依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力求教育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契合。

  立足“民族性”,厚植教育情怀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建设了广西陀螺训练基地等6个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并借助其资源优势,以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核心,以训练为推动力,以科研为提升力,大力打造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教育的示范平台,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智慧。

  同时,为了进一步厚植学生的教育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院定期举办民族体育文化节,邀请校内外师生共同参与,通过体育竞赛、艺术展演、文化交流等形式,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学生未来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边疆性”,深挖专业特色

  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致力于履行地方体育师资培训的职责,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及教师教育基地的优势,针对地方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需求,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体育教学培训工作。学院连续10年承担了“国培计划”“区培计划”项目以及县、市级教师培训任务(累计培训近千名教师),并定期开办面向崇左市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珍珠球教练员培训班、陀螺教练员培训班、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各类体育项目裁判员培训班等,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地方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院积极落实崇左市的“留崇计划”,通过机制留人、平台留人、服务留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教师。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校前列,学院获评2024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累计158名毕业生留在崇左市,部分毕业生已在各自单位担任重要职务,继续秉承学校的“基石”精神,立足边疆,扎根边疆,服务边疆。

  学院始终将培养学生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别奖励133项(一等奖9项);获自治区级奖励475项(一等奖95项)。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学院7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队的78名学生运动员代表广西、广东、西藏、江苏、北京,参加了珍珠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花炮、秋千、押加、陀螺项目的比赛。经过激烈角逐,共获得11个二等奖和13个三等奖,创下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获奖总数新高。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学生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超越自我、顽强拼搏,敢于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经过考验、历练褪去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稳重,创造出一个个荣耀时刻。来,便是承担,走,亦要践行。未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将继续培养更多高素质体育人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贡献力量。

  (邢荣鑫)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立足“三性” 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 邢荣鑫2025-04-21 2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