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育能士 数字引擎促蝶变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探索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21日 程泽友 周兴龙 贺叶发 向霞 罗先勇

  在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被赋予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的重任。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明确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要求。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学校聚焦中高本贯通培养、建筑类专业转型以及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等关键领域,不断完善专业标准体系,促进课程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加强产教融合,提升教学资源建设效率。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成绩斐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为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大幅提高,在教学成果奖、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方面收获颇丰,成为区域职业教育的佼佼者。

  双元驱动

  铺就三业贯通成才路

  理念领航,搭建一体化标准框架。自2016年起,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以校企联动为路径,探索中高本企贯通培养。针对贯通培养目标未与专业建设、就业需求、产业发展相融合,导致培养的人才既不服务专业建设,也不满足就业需求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情况,项目团队以“能力递进+产业耦合”为核心理念,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与专家,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需求,编制中高本企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学段核心能力指标,实现人才培养纵向贯通与专业建设、就业需求、产业发展的横向融通。同时,以产业需求驱动课程设计,用就业需求规范培养路径,依托专业建设支撑纵向贯通,搭建一体化培养标准体系、分层级课程标准和建立“课程学分+技能证书+竞赛成果”多维评价体系,实现产教协同贯通育人,为产业集群输送高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课程创新,贴合岗位能力需求。为解决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的问题,中高本企共同构建“四元四融·能力贯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岗课赛证”为指导,将企业真实岗位项目作为课程基础,模块化课程作为主体,技能竞赛作为能力验证的手段,行业认证作为出口标准。课程设置上,实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证书考核内容的精准对接。依据岗位能力图谱划分能力层级,融入到对应的课程模块中,避免内容重复与断层。教学实施时,按“简单到复杂”原则组合模块,在中高本阶段分段培养学生能力,形成三进阶模型,促进学生能力与岗位能力契合。

  产教融合,构建深度协同模式。针对校企合作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的情况,学校联合主管部门、中高本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多元五共”产教融合模式。专业共建上,依据岗位能力需求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课程共研环节,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定期动态调整企业案例。师资共培过程中,依据岗位需求培养师资,实现共培共享。就业共导阶段,开展订单班,以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达标”的就业闭环。平台共享层面,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打造“教学—生产—研发—服务”的一体化协同平台,形成动态适配产业发展的教育生态闭环。

  成果丰硕,赋能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学校在校企联动服务三业贯通的中高本贯通培养方面成果显著,创新构建中高本企贯通培养体系,打破了教育与行业产业脱节的局面,促进教育过程与行业、企业的无缝衔接。通过近9年的改革实践,学生本土就业率稳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学生获得两个等级的证书率提高到90%,在本科段参加全国大赛获综合性奖项42项,在中职段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别奖项14项、市级一等奖7项,育人成果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双轨强基

  助力建筑专业新转型

  锚定目标,培育建筑业新工匠。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精准锚定建筑产业工业化、智能化转型趋势,通过政策研判、行业报告分析及企业深度调研构建“需求动态清单”,明确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新兴方向为专业转型重点,并基于区域建筑企业岗位能力缺口,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同步重构培养目标体系,从传统“施工员”定位转向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增设装配式建筑施工、BIM建模技术等新兴岗位核心课程,推动专业转型与人才供给相匹配,培育现代建筑业新工匠。

  双轨强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为提升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学校构建“虚拟仿真+实体操作”双轨联动的立体化实训体系,打造“虚实交融、学践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虚拟仿真实训方面,学校依托数字孪生、VR/AR技术,校企合作开发15个高仿真虚拟实训模块,涵盖深基坑支护、装配式安装等高危场景及前沿技术环节,通过沉浸式、交互式体验突破传统实训局限,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积累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经验。在实体操作实训领域,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与头部企业共建装配式建筑产教融合基地,配备预制构件制作、吊装、灌浆等设施,完整呈现产业链流程。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参与亲历工业化、信息化建造技术变革,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的递进式能力提升。通过“虚实结合、双轨驱动”的创新模式,学校构建了“认知—模拟—实践—创新”的完整培养链条,显著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建筑行业输送了一批兼具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五维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构建“岗课赛证创”五维融合课程体系,通过岗课精准对接重构模块化教学内容,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转化为教学模块;实施赛教深度融合,开发5个竞赛转化案例,实现竞赛标准与课程标准的有机衔接;建立书证融通机制,作为全国首批“1+X”试点院校,连续两年获评先进单位,学生双证获取率突破90%;聚焦智能建造产业需求,与筑智建科技共建市级教师企业流动站,在创新创业基地设立智慧建造工作室,构建“专业教学—技能实训—创新实践—创业孵化”四阶培养体系,通过五维要素协同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

  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行业发展。学校建筑专业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与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联合打造市级教学资源库,面向市内外推广;教师主编的教材在21所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推广使用;学校教师成为相关教学研究中心和专家委员会成员,牵头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并组织专题培训会,课程标准在重庆市推广。此外,学校牵头开展重庆市土建类专业质量抽测,成果应用于市内土建类专业。专业教师多次担任重庆市技能大赛裁判。开发特色课程,面向区域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面向区域建筑企业开展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研究成果在重庆市及周边地区建筑院校推广应用,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数字赋能

  构建人才培养新范式

  分层开发,打造教学资源新生态。针对中职学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中资源建设适配性差的问题,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构建“校企协同”资源开发机制。联合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成立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委员会,制定专业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与龙头企业、中职学校合作,制定资源建设标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与多所中职学校按“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拓展模块”共同开发数字资源包,与企业合作开发“数控车工工艺与加工技术”“幼儿卫生与保健”等市级精品课程,建成多门数字资源课程。建立教师—工程师“双主体”资源审核机制,构建“三审三改”质量闭环,从多个维度进行把关,确保资源安全。

  平台融通,构建多元共享体系。为解决资源平台功能单一问题,学校搭建多元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互联网+教育”在线教学大平台,推动两门重庆市优质资源在重庆云课堂上线,两门重庆市精品课程在智慧职教上线,实现教学资源多平台共享。打造“教、评、管”一体化平台,教学中心满足教学需求,评价中心形成过程性评价体系,管理中心提供课程体系和教学行为管理服务,构建在线教育管理闭环。强化版权保护,与教师签署教学资源版权协议,明确著作权归属,约定各方权利与责任。同时,加强教师版权意识教育,引导教师合法获取资源。

  数字赋能,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针对教师数字素养待提升的现状,学校实施数据驱动智慧教学模式。借助重庆市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示范学校培育项目等,对新教师或数字素养薄弱教师开展基础技能普及培训,对中年教师进行技术融合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高阶能力专项培训。鼓励教师开发微课、教学设计等数字资源,支持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各专业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从多个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价,建立教师数字画像,将信息化教学成果纳入绩效考核,把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作为职称评定条件,支持优秀教师参加信息化教育交流。构建学生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将数字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信息素养提升活动等赛事或活动中表现优异者予以表扬。

  生态重构,促进学生学用融合。为解决学用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学校创建学用循环实践应用场景。搭建四维场景,联合企业开展岗位能力图谱分析,转化典型工作场景为模块化课程资源包。会计事务专业引入“1+X”业财一体信息化考证平台,开发“技能微课+虚拟仿真实训+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三位一体”教学资源库。构建“课赛证融通”学分银行,实现课程学分、竞赛奖项与证书认证的等值兑换。推行双维评价,建立“资源使用率+课堂活跃度”二维评价体系。构建成长闭环,运用大数据分析构建学生能力画像,通过“学习—实践—反馈—改进”闭环,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会计事务专业强化服务流程实训,跟踪学生能力成长。

  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在职业教育创新方面成果显著。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数字赋能,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续写辉煌,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程泽友 周兴龙 贺叶发 向霞 罗先勇)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产教融合育能士 数字引擎促蝶变 程泽友 周兴龙 贺叶发 向霞 罗先勇2025-04-21 2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