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为基 课程为本 实践为径

——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21日 冉瑞生 魏延 冯骥 罗凌

  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以“平台为基、课程为本、实践为径”的理念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创新的本科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平台为基、课程为本、实践为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增强育人平台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实践能力满足行业需求,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自2010年起,以重庆市重点教改项目为基础,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之路。

  以平台为基:构建“政产学”协同育人环境

  学院通过整合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等多方资源,构建了强大的育人平台。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学院联合企业、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办学,成立了由学院和企业共建的理事会,形成了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学院成功获批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6个市级教学平台,以及教育大数据智能感知与应用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科研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和资金保障。同时,学院与企业携手共建了20余个专业实验室,如软件工程实验室、信创实验室、云计算与大数据实验室等,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为了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学院与行业领先企业联合建立了包括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就业实践基地在内的3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校外实践平台。

  以课程为本:构建“1+4+4”课程资源建设模式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学院狠抓课程建设,形成了“1套机制、4个专业、4类课程”的“1+4+4”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围绕课程资源建设,学院组建了课程建设团队,制定了工作激励机制和团队协作机制,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引领、带动市级课程建设、辐射校级课程建设的“传帮带”机制。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4个专业,课程建设覆盖所有专业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发展。根据专业特点,学院将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验课及课程思政示范课4类课程,作为重点建设方向。目前,学院已建成“计算机导论”等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部,其中《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获评清华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被广州大学等十多所院校采用;建成4个市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0余门课程知识图谱、近万分钟的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源。

  以实践为径:建立“5+4+3”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是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学院通过教学研究,形成了“5个层次、4个结合、3个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5个层次”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逐级提升;“4个结合”包括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课程与思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现全方位、全环节的学生培养;“3个拓展”包括工程能力、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拓展,通过实验任务、项目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分析、设计和实现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此外,学院将“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课程3学分列入培养方案,常年主办“蓝桥杯”和电子商务“三创赛”两个重要赛事,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锻炼机会。学院还构建了由指导教师、创新创业团队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组建了以“ICDIO暑期集中训练营”为代表的大学生实践创新群体,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彰显育人优势,助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学院通过从“平台、课程、实践”三个维度构建“政产学”协同育人环境,打造“1+4+4”的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建立“5+4+3”的实践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实践应用性,深化了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内涵,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5+4+3”的实践教育体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渗透,能力与素养协同培养。

  在此模式的驱动下,学院建成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4个,承担市级教改项目24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50余篇。团队教师获得多项荣誉,包括重庆市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重庆市智慧教育专家、重庆师范大学博望学者“教学名师”等称号。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市级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校级教学优秀奖等50余项。

  基于此模式,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高位,其中400余名毕业生进入华为、腾讯、蚂蚁金服等知名企业。麦可思公司发布的近3年毕业生满意度显示,83%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非常满意。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近5年来获国家奖励百余项、省部级奖励千余项,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得到稳步提升。此外,学生还孵化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注册创业公司15家,学生创业事迹受到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教改实践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创新育人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学院成功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冉瑞生 魏延 冯骥 罗凌)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7平台为基 课程为本 实践为径 冉瑞生 魏延 冯骥 罗凌2025-04-21 2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