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来得那么迅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卷”进去了。这样的卷入肯定是有意义的,不同感受的人,都在寻找不确定性的自己与未来,说到底是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锚点和新的出发点。
当然,也有人猜测AI导致的末日概率,其中包括图灵奖得主。其原因是AI的爆发,暴露了人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思想混乱、目光短浅、应变无方、刹车失灵等问题。英国牛津大学认知神经科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萨默菲尔德在他的新书《这些奇异的新思维:AI怎样学会了谈话及其意义》里说道:“是因为我们——所有活在2024年的人——刚刚跨过那悬崖的边缘。如同受惊的郊狼,我们仍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腿脚疯狂地蹬踏着,但地面已不再支撑我们,我们逐渐意识到没有回头路了。”他指出,“接下来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很快发生,而且很可能超出我们的控制,除非我们极其幸运,否则结局可能是一场地震般的崩塌”。显然,刚开始,他是比较悲观的。
但是,我坚信,人类仍然是极其幸运的——没有其他原因,因为我们的名字叫“人类”。人类可以创造新生活,创造新世界,脚下的那块大地仍然可以有力地支撑我们。因此,我们应该成为心怀希望的理想主义者和行动主义者,而不应成为末日来临的悲观主义者和无为者。其实,克里斯托弗·萨默菲尔德在后来的阐释中也说:“乐观展望我们正在踏入的这个新世界。”——他说的我同样相信。
人类是有智慧的,中华民族有无穷的智慧。我想起了中国的童话故事《神笔马良》。故事的梗概是:马良很喜欢画画,可是家里很穷,连支笔也没有。一位白胡子老公公出现在他面前,给了他一支神笔。从此,马良用这支笔为穷人画画,画出了农具、牛马……财主抓走马良,要他画金元宝,马良不答应,被关进牢房。他画出两扇门,又画了一匹马逃了出去。贪心的大官听说了,要他画出金山。于是他在海中画了金山,又画了大风、巨浪,把大官吞没了。马良回到了老百姓中,拿起神笔专为穷苦人画画。
马良与神笔的童话故事,在今天看来,从某个角度看,恰好映射了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人工智能犹如神笔,它给人类带来美好、幸福,永远为人民服务;但把握神笔的永远是人,人有了神笔才更“神”;神笔只为人民服务,不为权贵服务,它是有价值取向和良知的,而价值取向和良知由人类把握和决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永远是人工智能的创造者、享用者、把握者,人更应是人工智能的“主语”、主人。我们应当确立这样的自信并坚定不移。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曾经对教育这样定义:教育是从确定性的群岛出发,在不确定性的海面上航行,随时准备迎接风浪、战胜风险。103岁的他在其著作《历史有教训吗?》中说:“我从未停止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我就是其中的一粒尘埃。”在人工智能到来时,人既要自信,又要谦卑,要和人工智能互相拥抱信任,而不是猜疑和拒绝。同时,我们还应该像马良那样,真正的教育者终将明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战胜技术,而是要在技术的狂飙中守护人性的光辉。
正如童话《小王子》里说的:“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对海洋的渴望。”AI需要激发,提示语实质就是一种激发。AI赋能教学首先要学会提问,学会激发,要激发学生的志向和学习兴趣。
未来已来,但过去未去。我们要做心怀希望的长期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神笔马良,是人工智能时代古老而年轻的文化隐喻,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