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前的晚课,学校要求不讲课,答疑辅导。一个高一学生跑到高二教师办公室。
“高一没有物理老师上晚课,班主任让我到高二来问问。”学生说。
“高二的物理李老师有晚课,正在答疑。我带你去。”我说。
高二一共8个班级,我领着这名学生从走廊经过6个班,找到了李老师。李老师有点惊讶,小声问我:“是你家亲戚呀?”我摆摆手就离开了。
这是很多年前的一件小事,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曾有一份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问卷,其中一问是:“学习过程中,你有了问题会去问谁?”选项有教师、家长、同学、其他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学生学习上有问题当然要来问老师了,而且理应首先想到找老师。但我发现有些学生有了问题,不敢或不愿去问老师,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学生有问题找老师,是对老师的信任,不管是学科学习上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只要是能力所及,老师都应该积极主动想办法帮助学生,而不应考虑“是不是我的工作职责”“是不是我教的学生”。是否发自内心愿意为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难题,这也是师德师风的体现。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求助视为负担,互相推诿或者回答学生的问题时不耐烦,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这种负面情绪,这样碰一两次壁后,他们就再也不会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了。
我们常讲,学校是个温暖的大家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把这样的理念落实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如何面对学生的求助,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在学校里时时、处处都能得到帮助,每一个老师都是可信赖、可依靠的,才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进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有啥问题都愿意问老师,这才是校园里最美好的图景。
(作者系大连市庄河市第五高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