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驻足观看的“千年文物”变为吃进嘴里的美味餐食,去博物馆食堂“干饭”成了年轻人全新的打卡方式。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米饭、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面、四川博物院3元起售的川味小碗菜……年轻人的博物馆之旅,在厚重的历史底蕴之外,多了一份温暖的烟火气。这缕升腾出的烟火气,让文化变得“可尝可感”,它既是博物馆服务能力的主动升级,也是文化体验的更新活化。 博物馆食堂的走红,背后是对游客需求的精准回应。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作为文化场所的博物馆也应思考“公众需要怎样的服务”这一问题。博物馆馆藏浩瀚、展厅众多,一场深度参观往往意味着数小时的站立与步行,游客难免感到身体疲劳,需要补充饮食。然而,过去博物馆所提供的咖啡、简餐虽能果腹,终归少了一些烟火气。如今,推出价格亲民、冒着热气的餐食,满足“吃饱饭”这一朴实的基本需求,不仅抚慰了游客疲惫的身体,而且消解了博物馆庄严形象带来的“疏离感”,让参观成为充满温暖的“双向奔赴”。 进一步看,食堂那些充满巧思的饭菜,更新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成为另类的“引客方式”。“长信宫灯”板面、编钟牛肉面、甲骨文面等融入文物与地域文化的餐食,实惠且具有特色,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在生活化的体验中触摸历史,将文物知识“吞咽”下去。这种从“观看”到“品味”的转变,正是博物馆文化体验的焕新。 面对游客的涌入,博物馆的管理者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博物馆的烟火气必须建立在厚重的文化根基之上,所以守好博物馆的“文化内核”极为重要。对此,各地博物馆也推出了一些举措:内蒙古博物院推行线上扫码点餐、分时段预约,减少现场拥堵;四川博物院设置引导标识、灵活增加临时桌椅,加强环卫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避免餐饮区与展区的相互干扰,运用大数据进行客流量监测等,让“服务不越界、文化不缺位”。 博物馆的餐饮服务固然重要,但绝不能止步于此。食堂的烟火气吸引人们走进来,而真正能使人驻足的终究是拥有独特生命故事的文物。博物馆的最终目的,是要构建起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公共文化空间,让公众既能参观展览、学习知识,还可以深度交流、休闲放松。除了承办文化沙龙、公益讲座,博物馆还可以策划与馆藏相关的实验戏剧、手工市集等活动。如此,博物馆便从旅游清单上的推荐景点,变为人们可以“慢下来、待得住”的日常文化空间。 当游客用一顿饭的时间与千年文明对话,文化便成为了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飘散在博物馆的烟火气告诉我们,文化传承是让古老的故事在当代人的生活里,继续生动地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