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8 星期五
构建科学的体质监测评价体系
张宁娟

  ■真正发挥体质监测的效能,关键在于打通数据使用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从监测到干预的完整闭环

  ■基于数据的精准干预,将推动体育教学从“一刀切”走向“个性化”,真正实现“因体施教”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作出系统部署。监测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改进体育监测评价”方面,《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要求与举措,为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生体质监测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

  夯实数据基础,推动监测体系数字化。数据是体质监测评价的核心要素。《意见》针对当前数据采集负担重、连续性不足、质量参差等问题,从采集、应用与监管等环节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数据采集层面,《意见》强调利用传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实现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动态跟踪与连续积累提供了制度基础。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字画像”,推动构建数字化监测体系,实现个性化分析与干预。在数据共享与应用层面,针对当前存在的“数据孤岛”现象,《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及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强化数据结果对实践的反哺与推动。在数据质量监管层面,为提升监测数据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意见》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机制,并落实结果公示与反馈制度,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强化结果运用,建立“监测—干预”闭环机制。当前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中,“重监测、轻干预”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投入大量资源完成体质数据采集之后,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干预反馈机制,导致监测数据“沉睡”在报表中,难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这种“测而不用”的状况,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削弱了体质监测的本意和价值。要真正发挥体质监测的效能,关键在于打通数据使用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从监测到干预的完整闭环,实现从“知道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实质性跨越。

  《意见》在机制设计层面作出了明确布局,鼓励各地探索开展“以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情况为基准,以上一学段毕业监测结果为参照,以毕业生离校监测结果为对照”的全过程监测体系。这一设计有利于突破传统单一时间点测试的局限,实现对学生体质发展轨迹的纵向跟踪。通过跨学段的数据比对与分析,能够清晰识别各教育阶段在学生体质发展中的责任与成效,形成学段间的监督机制,促使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各阶段共同承担起提升学生体质的连续性责任。

  在夯实监测体系的基础上,《意见》进一步要求各级学校普遍建立“监测—干预”联动机制,并专门部署“大学生体质提升专项行动”。这意味着体质监测的功能定位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一的测试工具演进为多维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手段。学校能够依据监测结果,精准识别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质异常。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干预,将推动体育教学从“一刀切”走向“个性化”,真正实现“因体施教”。

  克服“应试体育”倾向,推动家长观念转变。考试评价具有教育“指挥棒”的重要作用,也在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在评价监测方面,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观念转变和积极配合。当前,还有不少家长对系统性体育锻炼和健康习惯培养重视不够,这种观念上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对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家庭体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成才观,充分认识体质健康对子女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重要意义。

  在引导家庭参与的同时,《意见》着眼于破解制约学生体质提升的深层制度障碍,明确提出要“规范初中毕业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组织实施”“淡化测试选拔性,强化正向激励”,以克服“应试体育”的弊端。这些改革的目的就是,使体育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手段,从根本上缓解学生和家长的应试焦虑,为体质健康工作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数据赋能、评价改革、家校联动,当体质监测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相信学生的体质将得到切实增强,更好地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