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网信办通报并依法关闭了一批涉学术论文买卖、代发、代投服务的违法违规账号,且通报了典型案例。从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有的打着“文章代笔”“辅导至毕业”的旗号明码标价招揽生意;有的引流圈群,以“期刊咨询”“论文降重”等隐晦话术诱导用户;还有的发布“AI代写业务招商”“招募兼职写手”等话题,暗示提供违规服务。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背学术伦理,更触碰了法律法规的红线,必须坚决遏制。 学术论文造假并非新鲜事物。近年来,国家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然而,在利益诱惑下,乱象仍未绝迹,尤其在互联网环境下,变得更加隐蔽。例如,一些账号先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上寻找目标客户,再通过私域流量、加密通信等隐蔽方式对接,最后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交易。每一步都透着隐秘性,也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据媒体披露,一些所谓的“高端服务”还会承诺“包过”“包发表”,硬生生凑出了从写作到发表的全套服务。 学术论文造假之所以滋生蔓延,一方面是因为个别学生、研究者急功近利,想走捷径;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论文写作中的监管短板,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更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AI生成的论文在语言表达、逻辑结构上越来越难分辨,给学术不端行为识别带来新的挑战。 学术论文造假背后的产业链,严重破坏了学术写作的严肃性、科研探索的求真精神。治理买卖论文这种学术造假行为,必须采取坚决且系统的治理措施。 对于论文买卖灰色产业链,要从源头予以阻击。网络监管部门应当依法清理各类代写代发广告信息,关闭违规交易平台,阻断其传播渠道。同时,支付机构应配合监控并终止此类非法交易。对于交易数额较大的中介机构,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购买论文者,一经查实,应当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比如撤销学位、取消职称申报资格、终止科研项目资助等。相关处理结果应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形成震慑效应。 技术防范手段还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要健全论文检测系统,完善学术不端监测机制,在论文评审、职称评定、项目验收等关键环节设置严格审查程序,同时建立学术论文追溯机制,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从长远来看,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持续深入的科研诚信教育不可或缺。建议在科研诚信立法中增设相应条款,为执法工作提供明确依据。学术共同体要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对存在买卖论文行为的个人和单位实施行业准入限制。在学校教育中,导师和科研团队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监督责任,在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只有构建起法律约束、制度监管、技术防范和文化引导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有效遏制论文买卖现象的蔓延,维护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