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对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进行系统部署。如何理解这项政策的系统性,以及在强健学生体质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落实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哪些重点?从今日起,我们推出“强健学生体质系列评论”,从不同层面展开深入解读,敬请关注。——编者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涵盖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壮大体育骨干力量、改进体育监测评价等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与“二十条”具体举措。 《意见》规划了学校体育分阶段发展的近远期目标。近期目标(至2027年)是关键奠基期,聚焦于保障基本条件、破解深层矛盾,通过落实师资、场地、时间及评价等关键举措筑牢发展根基。远期展望(至2035年)是体系成型升级期,目标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深度契合,核心是基本建成现代化学校体育体系。两个阶段的目标虽各有侧重,但始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铸造健康向上的体育价值观,帮助学生以健康身心支撑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为实现上述目标,各地教育部门应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夯实基础保障,强化资源供给。刚性保障活动时间与场地资源是前提。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刚性目标,还是高等教育阶段“要严格落实体育课程最低学时要求”,都强调了时间保障。而在场地资源上,要着力扩容提质、共享共用。一方面,要拓展升级场地设施,将体育场地改善纳入学校升级改造总体安排,因校制宜拓展运动空间,建设“微运动场”,合理配置器材;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学校与社区共建共享体育场馆,鼓励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学校和学生公益开放。 聚焦教学质量,优化评价干预。学校体育工作需要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通过科学设计课程、推广俱乐部制等模式,精准提升教学质量与锻炼效果。同时,构建综合评估体系,强化过程性评价与数据驱动的精准干预。通过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和制定精准化干预方案,实现学生从被动测试向主动改善的根本转变,确保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切实关注和有效提升。 完善竞赛体系,畅通成才路径。此次体育改革强调构建定位清晰、层级分明、衔接有序、优质高效的体育竞赛体系和多元化人才培养通道。学校体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广泛组建体育社团、俱乐部,并常态化开展班级、年级和校际比赛,形成普及性的校园体育生态。同时,要以此为基础,健全课余训练体系,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系统训练,并通过深化体教融合,与体校、青训机构合作,共同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建强师资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师资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动力。根据《意见》要求,可以通过设置专职教练员岗位、建立区域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实施体育支教计划等方式,解决师资短缺和结构性不足问题。同时,要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表彰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待遇和发展空间,从而有效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数字赋能,筑牢安全底线。《意见》中明确指出“探索实施数字赋能体育”。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积极推动传感技术、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与学校体育深度融合。可以通过建设智慧体育场馆、开发虚拟运动场景、构建学生体质健康数字画像,实现运动负荷精准监控、技能动作智能分析与锻炼方案个性化定制。同时,必须筑牢安全底线,通过健全运动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配齐急救设施、强化保险保障,为学校体育的蓬勃开展构建坚实可靠的安全防护网。 深化文化引领,凝聚协同合力。要将“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内核,通过打造“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塑造品牌赛事文化,使体育锻炼成为校园生活新风尚。同时,必须打破校园围墙,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专业指导;家庭要注重言传身教,营造锻炼氛围;社会资源要有效补充,开放场馆设施,最终形成目标一致、资源互补、全员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共同体。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进入了系统重构、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应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实施方案、强化条件保障,通过持续努力,将“健康第一”的理念深植人心,让“以体育人”的功能充分彰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为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