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星期五
玉兰树下的家书
刘洋

  整理办公室书柜时,一个牛皮纸笔记本从顶层滑落,里面夹着的三封家书散落出来。最旧的那封字迹刚劲,是父亲三十多年前在国企车间写的;最新的两封折叠整齐,来自学校“家长成长学院”的亲子家书活动。纸页间的温度漫上来,混着窗外玉兰花的香气,让我想起在学校推动家书教育的那些日子。

  父亲是国企老职工,一辈子和机床打交道,话不多,总爱用行动说话。我上师范那年,他被派去外地参与设备改造,临走前一晚在台灯下写了这封家书。没有大道理,只写了两件事:一是在学校多问多学,就像他钻研机床参数那样较真;二是常给家里报平安,知道彼此好好的,心里才踏实。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年他每月都挤在车间休息室写信,却从没提过加班到深夜的辛苦——直到我在旧工具箱里发现他写满笔记的设备说明书,才读懂信里“做事要走心”五个字的重量。

  这些年,科技发展得快,微信语音、视频通话随时能连线,很少有人再提“写信”。2023年秋天,我们小学的“家长成长学院”讨论家校沟通新方式,有位家长说:“现在孩子连我的手机号都记不住,更别说写个字了。”这句话让我心里一沉。我们常说传承家风,可没有载体的情感,终究容易消散。那天会后,我把父亲的家书带到学校,在教师例会上读了几段,“家书传情”主题活动就这样定了下来。

  活动启动时遇到不少阻力。年轻家长觉得写信太耗时,孩子嫌手写麻烦。我们没强制要求,而是先从教师做起:语文教师带头写“班级家书”,每周把学生的成长细节记下来,贴在教室后墙;班主任给班里的特殊孩子写私信,用文字肯定他们的进步。我给全校家长写了第一封公开信,附上父亲的家书照片,在结尾写道:“文字比语音更能留存温度,就像教育需要慢慢沉淀。”

  转变发生在初冬的家长开放日。五年级的小语把一封写给在外打工的父母的信贴在“家书墙”上,歪扭的字迹里写着“妈妈,我学会自己梳辫子了,老师说我的作文进步了”。那天下午,小语的妈妈在视频电话里看到这封信,隔着屏幕哭了。后来,她给孩子回了信,托同乡带来学校,信封里还装着一把小梳子,附言“妈妈教你梳的麻花辫,要记得怎么编”。这件事传开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进来。

  “家长成长学院”渐渐有了“家书特色课”。低年级的孩子用拼音加图画写“亲子信”,画着爸爸妈妈送自己上学的样子;中年级学生开展“家书漂流”,把对同学的鼓励写在彩纸上交换;高年级学生则跟着老师学写正式书信,给未来的自己或家人立成长约定。有位双职工家长在反馈表里写道:“平时总说‘别玩手机’,自己却刷个不停。和孩子一起写信的半小时,是我这个月最踏实的时光。”

  去年母亲节,我们举办了“家书诵读会”。退休教师张阿姨读了女儿上大学时写的信,信里说小时候总嫌妈妈家访晚归,现在才懂那些奔波里藏着的责任。台下不少家长红了眼眶,有位爸爸当场给上小学的儿子写了便签:“以前总逼你练口算,对不起,爸爸更该看看你认真的样子。”那天我把父亲的家书也带去了,读到“做事要走心”时,身边的年轻教师悄悄抹了眼泪。散会后我给父亲打了视频电话,跟他说这封信成了学校的“教育素材”,电话那头,他笑着说:“当年就是怕你在学校不懂事,没想到还能帮上别的孩子。”

  如今,学校的“家书墙”已经换了三批内容,“家长成长学院”收集了两百多封亲子家书,我们把优秀作品装订成集,放在图书馆供大家翻阅。有位家长在信里写的话让我印象很深:“以前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直到给孩子写信才明白,我写下的每句话,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这话恰好应了父亲当年的教诲——做事做人,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相互影响的过程。

  上个月回家,父亲还拿出新写的笔记给我看,是他总结的机床维护小技巧,说要留给厂里的年轻师傅。我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握着笔,突然想起师范毕业那年,他也是这样,在信里写满对我的叮嘱。如今那些叮嘱变成了我教育路上的标尺,而我也希望通过家书,把这份踏实认真的态度,传递给更多孩子和家长。

  窗外的玉兰花又开了,和我上师范那年父亲送我时开得一样盛。我拿起笔,给“家长成长学院”的新一批家长写回信,开头沿用了父亲当年的句式:“教育就像做事,用心写下每一笔,时光自会留下印记。”放下笔时,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信纸上,那些字迹仿佛也有了温度——就像父亲的家书,就像孩子们的信,更像教育路上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深情与传承。好的教育,是用文字记住成长,用真情温暖时光,而这些家书,就是最好的见证。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