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教周刊·教改探索
2025-11-11 星期二
义乌工商职院:
“五个融合”促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郑伟俊

  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首译地,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家喻户晓。为此,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五个融合”为引擎,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积极推进“真理的味道”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是知行融合,三维联动织密思政育人“全域网”。新时代学生与“网”同生,思政教育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校通过“课程建设、文化引领、社会实践”三维联动,将红色基因、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校史底蕴有效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积极搭建适应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小学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并据此开发出10门研学课程,在义乌市大中小学推广,推动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格局。同时,牵头与义乌市中小学共同打造以“真理的味道”为主题的一体化思政“金课”,组织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同题异构教研活动,研讨编写《真理的味道》一体化本土教材,让不同学段学生感悟陈望道的坚定信仰和博大情怀。

  二是数智融合,虚实共生激活思政课堂“新势能”。面对“网生代”学生的认知特征,学校积极优化教学体系,以“技术、资源、场景”重塑思政教育生态,打造“真理的味道·望道行”思政实践教学线上平台,整合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思政教育体验。学校把“新时代的义乌发展成就”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支撑,开发了“课说义乌”等地方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资源,鼓励各学段教师充分用好教学案例,如从曾经的“拨浪鼓”摇出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看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等,通过鲜活的故事,将抽象的理论讲得接地气、有滋味,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是校地融合,双向奔赴拓展实践育人“大课堂”。城市和高校双向奔赴,才能深入推进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地域特色发展实践的双向融入、融合发展。学校牵头成立义乌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在陈望道故居建立“真理的味道”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绘制义乌市“真理的味道”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地图,整体推进一体化平台建设、教学研究交流和队伍建设,完善跨领域、跨学段、跨学校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系。同时,校地联合推动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实施队伍素质提升、思政“金课”培育、高水平理论成果产出、思政品牌创建、数字赋能发展五大行动,大中小学携手讲好“身边的思政课”,全面打响“真理的味道”特色品牌。

  四是专兼融合,“五师”协同锻造育人“主力军”。学校以德才兼备、高端领衔、榜样引领、多元实战为导向,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援引,聘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为“名师”,发挥其引领作用;吸纳省内学术大咖、政府部门负责人等为“大师”,聚焦思想前沿;聘任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浙江省首席技师等为“匠师”,传播工匠精神;培育各学段学校校内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为“能师”,传道授业解惑;邀请优秀校友代表、地方企业家等为“导师”,传承“义商”精神。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全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积极打造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将望道文化融入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之中,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五是思创融合,“双创”赋能培育时代“新匠人”。“义乌发展经验”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在学校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学校以信仰之源为首要思政元素,将义乌敢闯敢创、改革创新的精神与学校“创”文化深度融合,引领学生志存高远、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强化提升团结协作、注重强调反哺社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将“创”文化融入区域内大中小学日常思政教育,组织2000余名师生走进中小学、城镇乡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在调研中增长见识、在服务中锤炼本领。思创专创的有效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担当意识,学校学生创业项目连续三届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多年保持在12%左右,6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义乌本地就业创业,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作者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本文系浙江省高校2025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