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者小像:王友碧,重庆市云阳县彭咏梧小学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感动家长教育人物”等荣誉称号。 “站上讲台,是我一生的荣光!”在重庆市云阳县彭咏梧小学,教师王友碧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份对讲台的挚爱,支撑她在云阳山区的教育沃土上深深扎根三十一载。 给孩子明亮坚固的“家” 1993年,王友碧成为一名村小教师。 那时,王友碧在石宝村任教,学校条件不好。孩子们挤在简陋的教室里,眼睛亮如星辰,小脸蛋上挂着羞涩的期待。可教室土墙斑驳,屋顶漏雨。 怀孕7个月时,改善校舍条件的行动开始了。白天上课,夜晚她和丈夫、乡亲们就着煤油灯挖地基、运材料。一场暴雨冲垮土墙,望着狼藉现场,她没有退缩,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用背篓一趟趟从山下运沙石。 当崭新的水泥砖房落成时,她的第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孩子们的欢呼与婴儿的啼哭交织,奏响了她人生中最美妙的乐章。 为了让孩子们的上学路不再艰险,2003年夏,面对崎岖险峻的山路,修一条安全通道成了当务之急。王友碧和丈夫带头,组织乡亲们行动起来。 租来的挖掘机轰鸣啃噬山岩,他们和大家戴着草帽紧跟其后平整路面。7月的毒日头能晒化石头,蹲着刨边沟时,她的鼻血一滴一滴渗进泥土……那天她中暑3次,丈夫嚼碎薄荷叶敷在她额头为她降温。 为节省费用,挖掘机只负责主体开挖,清理边沟、填铺路面、运送沙石等细活儿主要由王友碧和乡亲们扛下。钢钎凿岩,虎口震裂的血迹染红麻布手套;磨破的胶鞋里垫着山里采的棕榈叶。收工路上,煮一锅苦丁树叶水解暑是常事。 在各方努力下,2004年,一座4层新教学楼在原址东侧拔地而起。学校规模高峰时近800人,基本全寄宿,有效缓解了周边多个村孩子的就学难题。 为孩子点亮温暖的灯 校长、全科教师、保健医生、伙食团长、留守儿童的“王妈妈”……王友碧肩挑数职,却甘之如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做一名乡村教师,我感到无比幸福!” 在王友碧心中,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学生小兰母亲早逝,家境困难。对近视的她来说,黑板上的字总是一团模糊的云雾。王友碧发现后,特意利用周末带她进城验光配镜。 孩子戴上新眼镜后惊喜地眨着眼睛说:“老师,黑板上的字好清楚。”那天,王友碧还给小兰买了人生第一条花裙子,带她吃了从未尝过的烧烤和冰粉。孩子吃着冰粉时眼泪扑簌簌地直流:“老师,这是我吃过最甜、最甜的东西……” 一个寒意袭人的深夜,学生小覃带着哭腔打来电话:“老师,爸妈都不要我了,我该怎么办……”得知她父母闹离婚,双双离家,王友碧二话不说,连夜把惊恐无助、无人照看的小覃接回自己家。“别怕,老师这里就是你的家。”此后,她悉心照料,直到小覃父母和解后才让孩子回家。 对学生的爱,是王友碧脚下生根、心中燃火的力量源泉。石宝村校地处偏远山窝,孩子们每周回家一次。整整16年里,雷打不动地,每个星期天,她都组织师生到山脚最险峻处接应低年级孩子,或搀或抱,或扛粮或搬物,风雨无阻。 她把几百个孩子的安全冷暖时刻揣在心尖。1998年秋,她背着沉甸甸的75公斤教材在回校途中突遇暴雨,被困山洞。高烧让她意识模糊,雷声如鼓震耳欲聋,冷雨像鞭子般疯狂砸下。 “那时我特别害怕,我要是不在了,孩子们的书怎么办?”她用尽最后力气死死拽住背篓,将课本像宝贝一样紧紧护在身下。“就靠着想着孩子们,我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后来,学生在信中写道:“老师,您当年在岩洞里护住的不是课本,是点燃我们心里的光。” 学生成长是最开心的事 “2000年,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班,学生学业成绩在整个片区拔得头筹。”提及此,王友碧脸上至今仍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我要把最好、最新鲜的东西带给学生,学生成长是我最开心的事。”她说。 唯恐自己水平不够,耽误了孩子们成长,她鼓起勇气,做了一件颇为“大胆”的事——写信邀请优质学校教师前来上示范课。 她的真诚打动了优秀教师们。当地片区的一批学科优秀教师先后应邀而来。 至今,王友碧仍记忆犹新地记得朱永红老师指导她执教《瓜娃娃打电话》的情景。“朱老师告诉我,课堂不只在教室里,更在广阔的生活中。”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让她豁然开朗。在朱永红老师的手把手指点下,她大胆将“情景教学法”活学活用到语文、数学课堂中——她带着孩子们用田间金黄的麦穗讲解分数的概念,用随手可得的竹篾编织出各种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在亲手操作中触摸、理解抽象的公式定理。 这一教学变革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曾经对数学望而生畏的孩子们,兴奋地围着她说:“王老师,原来数学就藏在麦穗里!”昔日枯燥的数学课,因为注入了生活的“活水”而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小军在作文中写道:“我第一次发现,知识是有生命、有温度的,是真真切切和我们的生活血脉相连的。” 2016年,因学校布局调整,她调入彭咏梧小学。环境虽变,初心却丝毫未改。“教育有两大目的:一是让人聪慧,二是让人高尚。”这朴素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多年来,王友碧一直矢志不渝地坚持着。 从青春年华时的青丝缕缕,到知天命的鬓角染霜,王友碧始终怀揣着对山村教育那份炽热而执着的热爱。她说,自己将一直无悔地躬耕在乡村教育的这片园地,让“站上讲台”这份一生的荣光,照亮更多山里娃通往未来的梦想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