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洪章进行植物培养训练。徐部 摄
|
|
|
航天员张洪章(左一)在出征仪式上。 马金瑞 摄
|
“5、4、3、2、1,点火!”10月31日深夜,搭载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喷薄而起,将中国空间站的新一批“访客”送往浩瀚星河。 千里之外,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级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尹倩文全程紧盯直播屏幕,心潮澎湃。她的导师张洪章,正随飞船奔赴“天宫”。“我们作为张老师的学生,感到与有荣焉。”尹倩文说。 镜头前的张洪章,面庞白皙、笑容谦和,一副眼镜衬得眉目温润,尽显科研工作者的儒雅沉稳。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长期深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研究,已培养10余名硕博研究生。 “‘国之大者’在我心!在中国空间站这个国家级实验室里,我们将竭尽全力完成好每一项凝聚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科研项目,助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的跨越与突破。”出征前的记者见面会上,张洪章的话语掷地有声。 ① 梦想的种子冲上了九霄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届博士毕业生于滢至今记得毕业前夕的一次聚会上,张洪章告诉大家自己将要去北京,有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航天员。“说这话时,他眼中闪烁着耀眼的光,比迸发科研灵感时还要激动。”于滢说。 这份向往,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像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用知识改变命运,以科技强盛祖国。”张洪章曾在记者会上动情地回忆。2003年,上高中的张洪章得知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第一次登上太空的消息,航天梦在心中悄然萌芽。 2004年,学习成绩优异的张洪章考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在化工领域顶尖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继续深造,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 为了目标全力以赴是多位老师对张洪章的评价。在山东大学化学院教师赵芳看来,张洪章思考问题细致入微,发言总是中肯实用。赵芳珍藏着一份19年前的成绩单:张洪章的平时分是满分,总分98分,全班第一。“达到最高分是很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赵芳感慨道。 2018年,当国家宣布首次从科研人员中选拔航天员载荷专家的消息传来时,张洪章毫不犹豫地在单位第一个报名。“成为载荷专家不仅意味着科学理想与飞天梦想的完美融合,更是个人成长与时代使命的桴鼓相应。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他曾这样诠释自己的选择。 然而,通向星空的道路并不平坦。2020年入选第三批航天员后,张洪章暂别熟悉的实验室,迎接近乎严酷的高强度训练。 初期,张洪章几乎每次跑步都是最后几名。“我就上跑步机加练,把应急绳绑到腰上,直到实在跑不动、被跑步机甩下来为止。”引体向上的成绩从零到20多个,靠的是每天挂在单杠上反复练习,他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 这份辛苦,他从未向身边人轻易言说,尹倩文记得,去年她在航天员桂海潮的讲座上见到了从北京回来的张老师。她有些惊讶,“他瘦了一大圈,但是精气神十足。” 经过日复一日的磨砺,张洪章打趣道:“我也从一个文弱书生,变成了健壮青年。” ② 以执着叩问苍穹 7年前,在张洪章报名航天员遴选后的一次组会上,当讨论触及大家都比较陌生的物理学领域时,张洪章突然提高了音量:“如果能到太空上做科研,接触到人类前沿课题,就可以打破认识界限,促进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实现科技创新,造福人类。” “当时大家还开玩笑说,如果张老师真能上天,一定要把实验成果带回来第一时间跟我们分享。没想到张老师真的梦想成真了。”于滢感慨道。 此次作为载荷专家出征,张洪章将在轨开展“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通过科学判断、精细调节光学实验设备,获取微重力下锂枝晶生长全流程影像。“我期待着在太空环境下开展这项实验,期待取得突破性成果。” 为了这一刻,他在科研路上跋涉了数十载。“执着”,是张洪章的导师对他的评价。 张洪章读研期间主攻“高性能、低成本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传导膜研究”这一课题。当时,离子传导膜是依赖进口、成本极高的关键材料,能否实现国产化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在导师的指导下,张洪章跳出传统思路,不断合成和测试各类膜材料,反复调控隔膜的孔径、孔结构等参数。历经4年不懈探索,他们最终实现膜材料结构与性能的优化,为未来的工程化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使他作为完成人之一荣获了2012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4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那些年,实验室是张洪章最常待的地方。他常常泡到深夜两三点,实验结果理想,才能踏实入睡;若遇瓶颈,便整夜琢磨问题症结。“导师执行力极强,有了想法就坚持不懈地推进,遇到问题也从不急躁。”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届博士毕业生王雨霄看来,这份对科研的坚守与执着,正是他能叩问苍穹的底气所在。 ③ 亦师亦友的引路人 每周三晚上6点半是张洪章所在的锂电池研究组雷打不动的组会时间。在导师“上天”后的第一个组会上,学生们纷纷送上祝福:“希望张老师平安归来!” 组会的场景,深深烙印在王雨霄的脑海中,“导师把组会开成了一场头脑风暴会,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无论是不是自己的课题,大家都毫无保留地贡献想法,讲到激动的时候甚至直接冲到黑板前拿起笔演算起来”。 即便前往北京集训,张洪章也未放松对学生的指导,每周准时在线上参加组会,在讨论关键处总能给予一针见血的点拨。 去年,尹倩文在做锂金属电池的添加剂分布时陷入困境,张洪章建议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分布,难题迎刃而解。在给学生指导论文时,张洪章会详细列出几十条修改意见,甚至手把手教学生画图,只为更清晰地呈现科学内容。 “从导师身上,我学会了什么是做真正有价值的科研,不是为了发文章,而是要有远大目标,真正做出有创新性的成果,解决实际问题。”读博期间,于滢在锂硫电池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满心期待认可,张洪章却直言价值有限,建议她把研究成果拓展到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上去,“要做就做到最好”。 如今,于滢已成为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硕士生导师,她也将这份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学术之外,张洪章亦是学生眼中的暖心“师兄”。他会担心学生经验不足,亲自陪同前往外单位进行实验测试;会在新生入所时,细心关切住宿安排;会在学生受伤时,第一时间带其就医。 他鼓励学生平衡科研与生活,培养兴趣爱好,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活跃于羽毛球、排球等各类运动赛场,闲暇时莳花弄草、品读诗词、练习太极。 如今,每到夜幕降临,尹倩文总会不自觉地仰望星空。她知道,在那片深邃中,导师正如同一颗“新星”,以最独特的方式,继续带领着他们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