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长虹 南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
新闻回放 “双十一”临近,有媒体走进高校发现,在如今的大学生中,按需消费成为主流,不少高校学子已经养成“看参数、查成分”的消费新习惯,对商家套路的辨别力显著提升。“看得多、买得慎”的状态,彰显了消费理性的回归。 主持人语 “看参数、查成分”,按需购买,是大学生的消费新习惯,说明年轻人更加理性了。 日常消费“非急需则慎买”是理性,面对网络热点不跟风站队是理性,规划未来时不被焦虑裹挟也是理性。理性代表着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年轻人抵御诱惑的“防火墙”。具备理性思维,才能分清欲望与需求,不被“精致穷”“流量陷阱”带偏,在学业规划中脚踏实地,在价值判断中明辨是非。 为“参数消费”叫好 黄琎 “感官消费”时代,商品是情感投射的载体,购买行为被氛围营造、情绪调动与社会认同所驱动。而“参数消费”的本质,是信息时代赋能下的主体意识回归。在信息爆炸大背景下,大学生们善用工具、精于检索、敢于存疑、勤于求证,将消费决策建立在对产品客观参数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这并非锱铢必较的吝啬,而是基于海量信息的明智选择,是消费升级的理性形态。 海量数据、比价平台、测评社区、维权渠道,构成了大学生们理性消费的技术基础。主观上,这是信息时代原住民的本能反应——成长于互联网环境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与辨别力天然强大。当代青年逐渐不再需要通过外在符号来确认自我价值,消费更不再是定义身份的主要途径。他们更加自信,更注重内在的丰盈和实际体验的丰富,在信息不对称逐渐消弭的市场上,他们凭借知识武装自己,成为掌握主动权的消费主体。 我们为大学生的“参数消费”点赞。当年轻群体崇尚“参数消费”,实际上是推动供给的品质变革。他们对虚假宣传的低容忍、对产品品质的高要求、对诚信经营的真期待,形成强大的市场力量,倒逼企业放弃短视的营销套路,回归产品本身的价值,这正是消费反哺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同时,这种简约、环保、实用的理念,与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不谋而合,也符合青年一代思想进步的潮流。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本科生) 囤“衣服”不如囤风景 柴佳琦 衣服可以改善外表,而旅游经历却可以充实灵魂;虚拟的消费宣传可能作假,而现实的户外体验却具身可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投入时间在海量信息中寻找真实优惠,已不如提升自我、满足精神需求更加契合大学生对于“有价值消费”的核心诉求。 从新闻传播视角看,这种转变背后是传播权力的重构。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中,商家可以通过品牌宣传塑造欲望;而双向互动之下,信源的多样性造就了“意见领袖”的权力下移——自媒体的全民性以及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等,都让曾经隐匿的“消费社会”直接暴露在消费者的视线中。过去的“双十一”热潮是基于人们对优惠的盲目信任和固定节日、固定模式所激起的欲望。意识到部分消费的不合理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清醒,转而将目光投向生命的独特体验更是年轻人理解社会本质、拥抱世界的真实需求。简而言之,“有用”是外在的规训,“存在”才是人的本真追求。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意义,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提升生活的质量与深度。旅游和户外,正是大学生们在长期以来的优绩主义、“标准人生”等框架外,寻求瞬时体验的价值选择。回归自然不仅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升,也能在体验中获得更多价值感。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仍面临新的困境:多年前流行的“诗和远方”,及曾经爆火的“特种兵式旅游”等,也可能蕴含着消费主义陷阱。在“我在XX很想你”的标语逐渐同质化的当下,如何选择具有真正旅游价值的目的地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当代大学生在适度消费、回归本真的同时,仍需保持敏锐的判断力,以期在旅行中真正获得身体上的全新体验及精神上的价值升华。 (作者系南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理性消费还须监管部门护航 王雨辰 历经十余年发展,“双十一”活动在不断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其固有问题与新生乱象交织,不断考验着消费者与监管部门的智慧。 监管部门要为“双十一”消费保驾护航,维护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消费者合法权益。面对复杂多变的消费环境和层出不穷的套路手段,单靠消费者的“火眼金睛”和商家的“道德自律”远远不够。当消费者迈出理性消费的第一步,市场监管部门作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力量,也应当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将监管贯穿于“双十一”的全过程:坚决打击部分商家“先涨价再打折”的欺诈行为,严格保证产品规格的真实性。 产品规格与实物相符是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也是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对重点商品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应成为常态,并应该扩大检查范围,确保产品参数能为消费者提供可靠参考。同时,监管部门还应指导促销规则的简化。复杂的降价计算不仅浪费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还成了商家操纵价格的幌子。 一个健康、有序、透明的“双十一”消费环境,是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监管部门职能奏效,商家才会更加专注于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体验,而非钻研营销套路;平台才会更加致力于优化规则、保障公平;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消费者才能在参与“购物狂欢”时更加安心从容。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