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各类心理直播间层出不穷,主播通常宣称能对大众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快速的干预。他们以“3天教你摆脱原生家庭影响”“10句话让孩子远离抑郁”等标题吸引观众进入直播间,与主播在线互动,并引导观众购买后续课程。部分观众在连麦中感受到心灵抚慰,但也有人发现直播间提供的冲突解决话术模板适得其反。这些案例折射出心理直播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提供了低门槛的“陌生人树洞”;另一方面,商业流量逻辑正悄然侵蚀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将疗愈简化为速成产品,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从心理问题的发生机制看,宣称“3天”或“10句话”即可解决真实存在的心理困扰并不现实。以儿童抑郁为例,其成因极为复杂。在正规心理咨询或治疗中,咨询师仅完成来访者评估往往就需要2—3次面询;涉及儿童抑郁,还需考察亲子互动模式。即便“这10句话让孩子远离抑郁”仅定位为预防性知识点,也难以具备足够的针对性。那么,复杂系统性问题如何被包装为可通过“话术”“技巧”或“手段”快速解决的呢?答案在于无限简化。例如,将亲密关系互动模式简化为依恋类型并标签化。若连麦者诉说对伴侣不信任、频繁冷战,主播便轻易归因于“回避型依恋”,必要时进一步追溯至原生家庭——毕竟依恋模式源于童年早期客体关系。这种简化方式虽然可以引起廉价的“共鸣”,却完全忽略来访者的现实压力、情绪调节能力、文化背景等具体情境,显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坦率地说,在公开直播间暴露心理创伤却未获专业干预,通常有害无益。即使不考虑治疗效果,在网络公开的环境下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旦泄露或者是被有心人利用,可能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 然而,批判网络直播缺乏专业性较为容易,关键在于追问:此类流量为何得以滋生?一是大量公众对心理干预的认知严重不足,不少人不知道心理学的专业性很强,大多数心理问题不能被简单地解决。而要整治“直播咨询”乱象,短期需向平台运营方普及心理学知识,使其识别潜在有害内容;中期则依赖全民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的提升。从这一角度看,网络直播平台亦可发挥正面作用:若具备专业资质的从业者能在直播中准确科普心理学知识,并在适当时机对连麦者进行初步评估并给出明确指引(如建议至专门医院就诊或推荐特定咨询师),而非提供“速成治疗”,则既普及了心理学知识,又提升了求助效率。总之,勿让网络流量消解心理学的专业性,而应让专业心理学借助网络有效传播。 此外,医院心理门诊资源有限,可能是滋生直播心理治疗的另一个原因。而大学生恰恰又是网络直播的主要受众群体。在此背景下,商业流量逻辑乘人之危,对亟需帮助的脆弱群体进行“收割”便不足为奇了。为此,各高校应当及时做好科学普及,介绍“速成”心理治疗的危害性,并鼓励更多的学生前往学校心理中心或其他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寻求帮助。从长期来看,如果社会构建起更成熟的心理支持系统,一些网络乱象也将失去滋生的土壤。 (作者系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