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11-08 星期六
山西大同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智能建造人才
乔元栋 张芳芳 王利霞

  当前,建筑业正加速从“增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山西大同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与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经过长期合作实践探索,形成“将专业建在产业上,让学生走进车间里”的合作发展共识,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建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学院依托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与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建筑产业学院——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历经几年探索实践,摸索出一条契合国家战略的智能建造人才培养新路子,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达80%,多数毕业生就职于省内外智能建造龙头企业。

  创新培养体系

  构建人才成长快车道

  面对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校企双方打破传统“供需两张皮”的困境,率先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体系。围绕产业需求,双方从多维度推进培养体系创新,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土建类专业壁垒,以产业岗位能力需求为锚点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通过“3年校园理论+1年企业实践”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学生深入泰瑞集团参与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示范项目——大同云山府等重点项目,进行BIM建模、能耗计算等,提前实现从“学生”到“技术员”的转变;开设智能建造微专业,涵盖智慧工地与智能施工、智能建造与人居环境等课程,同步联合编写校企合作教材,将企业真实项目、行业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以技术需求为纽带,联合攻关技术难题、申报高水平实践平台,让教学改革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标准的动态适配。

  这一体系不仅让课堂教学紧跟产业节奏,而且帮助学生在毕业前积累丰富的工程经验。既契合了学校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要求,也为人才培养体系对标政策规划做好了准备。

  共建实践平台

  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

  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成为对接实训资源建设目标的载体。作为第二批国家装配式集成产业基地、山西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实训基地、山西省重大平台载体实训基地,该基地是智能建造产教融合与实训的核心依托,以1000余亩空间、21亿元总投资及七大特色实训模块,构建起优质实践平台,可充分满足学生实训需求。依托基地的真实项目,学生积极参与各类BIM类学科竞赛,累计获得国家荣誉20余项、省级荣誉10余项。2024年,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成功承办“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山西省分区赛暨第七届山西省大学生结构大赛”,让产业实践平台同时成为高校承办学科竞赛、促进行业交流的重要阵地。

  实践平台助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选派近3年新进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其间深度参与企业“装配式被动房系统”研发等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联合企业专家编写《BIM入门基础》教材,在实践锻炼中达到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基本要求。

  创新激励机制同步跟进,泰瑞集团设立“英才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进一步激发学生实践与创新热情。如今,该模式已形成区域示范效应,吸引国内20余所高校和企业前来考察,其“深度绑定产业链”的办学路径,为应用型高校改革提供了一定参考经验。

  深化协同创新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校企合作由人才培养延伸至技术创新,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双方共建的抗震性能、节能检测等实验室聚焦智能建造产业,联合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和装配式钢管束体系应用在云山府项目,获评国家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示范项目,是山西绿色建筑优秀示范项目;钢筋桁架楼承板标准化可拆竹胶底膜技术则填补省内空白,相关成果转化为山西省团体标准,为区域产业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山西大同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与泰瑞集团构建的协同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多维度举措,生动诠释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集聚智慧蹚出新路。未来,学院将继续完善校地企联动模式,为智能建造产业输送更多既懂理论又精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乔元栋 张芳芳 王利霞)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