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扎根祖国北疆的综合性高校,内蒙古民族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面对新时代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学校主动扛起使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构建起“政治引领、四轮驱动、全程融入”的育人模式,体现了边疆地区高校的责任与担当,书写了民族地区高校铸魂育人的生动答卷。 政治引领:把准铸魂育人“定盘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高校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东海在全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道出了学校的使命担当。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育人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在政治站位上,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动全校师生思想和行动与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同频共振。近3年,学校组织专题学习研讨30场,覆盖师生超4万人次,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深入人心。 四轮驱动:构建全域育人“新格局” “课堂上能学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中能参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动,校园里处处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这样的育人方式让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更真切的理解。”2023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包晶晶的感受,道出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四轮驱动”育人模式的实效。学校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实践、文化、网络各环节,让育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一)课堂教学:守好育人“主渠道”。课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阵地。学校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维度发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知识传授全过程。在思政课程方面,学校开设2学分、32学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全部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组建由教授领衔的跨学科教学团队,采用案例教学、小组研讨、课堂辩论、实践研学等方法,配套建设课程资源库。课程教学案例、课件教案、教学视频、教学展示均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比赛中获奖,教学模式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同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6门思政课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合,围绕自治区“五大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建设系列特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让思政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课堂”。 在课程思政方面,学校以项目为抓手激励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近3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科研项目70项,获批科研经费246万余元。“病理生理学”“普通物理”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打造了“北疆风华—舞台上的思政课”“音乐厅里的思政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2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高校美育公共艺术教育精品课程。科尔沁传统音乐文化美育工作室被评为自治区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获批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二)实践育人:打造成长“大课堂”。“老师,这个‘推普小课堂’让我学会了用普通话讲家乡的故事!”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巴胡塔苏木伊胡塔中心学校,学生包娜米拉的一句话,让学校推普实践团的师生倍感温暖。学校依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平台,将实践育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进认同。 学校充分发挥师范专业优势,围绕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选派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等8个专业的799名学生和26名教师,组成8个支教团,赴通辽市87所学校开展支教。支教师生通过“一对一”辅导、示范课展示、教学研讨等方式,不仅提升了当地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也帮助当地教师转变了对统编教材的认识,同时让支教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教育情怀。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学校打造“做石榴籽 铸中华魂”文化艺术节,开展民族舞蹈展演、歌曲联唱、主题演讲等系列活动,使“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文化育人:营造润心“好氛围”。走进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园,“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标语随处可见,多民族学生共同编排的舞台剧《江姐》常演常新,校园微信公众号设置的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定期推送各类活动。学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办法》,实施“德润校园·善行民大”主题活动,让校园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隐性课堂”。学校还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西辽河文明展馆”,作为中华文明、北疆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每年接待师生、社会各界人士1.5万余人次,通过展示西辽河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以“五个共同”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始终把创建文明校园放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统筹推进,不断健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以“六个好”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精神风貌和育人环境,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让文明校园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底色。2023年,学校获得了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称号。 (四)网络育人:开辟赋能“新空间”。学校积极发挥网络教育的正向引导作用,不断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阵地。学校获批自治区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中心,运用数智技术建设“互联网+”平台,通过符号化表达,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通过生动的视频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通过线上讨论、线下实践,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近3年,学校组织全校师生云端同上“牢记嘱托筑梦北疆”“北疆教育心向党”“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喜迎党的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思政课和“开学第一课”等多场思政大课,参与师生超10万人次;开展线上答题、海报设计大赛等线上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构建各族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全程融入:书写服务社会“新篇章” “感谢内蒙古民族大学的老师们,提升了我们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在内蒙古东部片区统编教材教师培训结业仪式上,通辽市一位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校长道出了学校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内蒙古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立足北疆、服务地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发展的实践中,实现“育人”与“服务”的双向赋能。 作为内蒙古东部片区统编教材教师培训组长单位,学校协同东北师范大学等8所区内外高校,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培训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操”“集中培训+跟岗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两年累计开展100期培训,培训教师1.4万人次,为统编教材推广提供了坚实师资保障。培训工作得到自治区教育部门高度认可,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学校更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近3年,22支推普专项实践团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团队,3个实践团获国家教育部门、共青团中央表彰;“暖阳”义教公益助学团队坚持“党建+公益助学”模式,10年来,组织3700余名志愿者为内蒙古、云南等地2500余名受助中小学生提供超4.3万小时的教育帮扶,荣获自治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66个省部级以上奖项,相关事迹被38家主流媒体报道130余次;“小云书记”志愿服务项目开发专属APP,组织300余名志愿者服务65名驻村第一书记,开展推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活动,2023年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 学校乌兰牧骑以文化为纽带,2018年以来开展“警校共建”文艺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关爱特殊教育学校等活动,区内外巡演30余场,用歌声传递民族团结情,用舞蹈展现北疆新风尚,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亮丽风景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内蒙古民族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智君 王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