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星期三
韩山师范学院
探索区域优秀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新路径
陈冰玲

  为了解决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能用英语表现西方文化,却难以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失衡”现象,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化文化传播效能,韩山师范学院依托“双向文化矩阵”理论,开展区域优秀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索,即围绕“主题映射”“互文编织”与“价值辩证”三大核心机制,构建文化认知的动态协商体系。“主题映射”机制致力于发掘跨文化共通母题,在差异中建构可整合的价值场域;“互文编织”机制通过构建纵横交错的文本网络,实现不同文化文本的多声部对话;“价值辩证”机制则遵循“解释—解构—重构”的认知进阶,引导学生完成文化立场的自主建构。这一理论框架从本体论层面重塑文化认知的基本模式,将文化教学从表层的符号识别推向深层的意义协商。依托该理论,学校通过构建“课程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基础教育引领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系统推进区域优秀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育人路径。

  聚焦课程重构

  实现双重目标

  课程体系层面,学校探索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与潮州地方文化特色深度融合,开发了“潮州文化英译”“乡村英教实践”等特色课程,形成了“基础+拓展+实践”“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大学英语”等课程中,教师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任务型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认同塑造的双重目标。

  聚焦教学方法创新

  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教学方法层面,学校探索构建“感知—解构—对比—创造”的螺旋式教学模型,推动学生从文化观察者向文化创造者转变。举办“潮州文化外语推广微视频比赛”,并将其作为代表性实践平台,推动学生运用AI技术制作双语微视频,以数字人动画、手绘视频等形式展现潮绣、英歌舞、工夫茶、潮州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

  聚焦基础教育引领及教师专业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构建“教师工作室+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点线面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协同外国语学院等专业力量,推动区域优秀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粤东三市(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联合主办粤东基础教育英语学科群“名师工作坊”、粤东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论坛、教学设计征文大赛、粤东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等活动,通过名师引领、课例示范、作品创新、成果凝练等,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从单纯语言训练向文化素养培育的转型。

  学校依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教科研训一体化平台,搭建大中小学常态化交流平台,推动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双提升的培训培养机制,在教师培训、校本研修体系中系统融入文化传承与传播内容。例如,开展“文化传播教学法”等培训,提升教师将文化元素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研究共同体,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共享;校地协同,推动省级名师工作室、英语学科教研基地等开展“文化+英语”教学改革……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促进教师群体自身文化认同的深化与传播能力的提升,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学校通过“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维度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个体层面,学生通过中西文化的深度对话实现认知跃迁,在跨文化比较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完成从文化接受者到传播主体的身份转变。在社会层面,学校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教育生态层面,“高校—政府部门—中小学—教师”(UGST)“四位一体”有效协同,构建了文化育人共同体,形成了大中小学贯通的文化教育发展新格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本质上可视为引导学生建构主体性认知的教育过程,持续深化大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语言学习+文化表达+思政育人”的融合路径,建设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成效的课堂,将助力学生成为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时代青年。未来,韩山师范学院将致力于为文明互鉴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全球视野的文化使者,让教师和学生能够用英语自信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跨文化对话中展现“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陈冰玲)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