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星期二
语言为桥 尽展风采
—— 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育人实践纪略
张利

  在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教育的蓬勃活力交融之地,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深耕跨文化教育与数智化教学融合之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国际化”为育人导向,近年来,在学科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2023—2024年,外国语学院学生团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银奖,多名学子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他们用“外语+技术+商业”的跨学科实力,书写着学院外语教育的育人答卷。

  理念筑基

  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

  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打破传统外语教育单一技能训练的局限,构建起“全人培养+专业教育+数智技术素养”的三维培养体系。从课程设置时的“数智融合”到实践安排中的“校企联动”,从学术创新时的“跨学科导向”到国际交流中的“双向互鉴”,始终围绕“复合型”“创新型”两大关键词,致力于让学生既精通外语又具备技术应用、财经知识与跨文化沟通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设计上,外国语学院坚持“守正创新+数智赋能+交叉融合”思路,按照学校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划分通识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翻译技巧的同时,掌握数据处理、智能翻译工具的应用能力。“不仅要会说外语,还要能用外语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既是突破以往外语教育局限的人才培养新范式,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认为,唯有打破“重语言技能、轻文化传播”的倾向,才能真正实现从“语言工具”到“文化桥梁”的育人升级。

  优势赋能

  搭建实验室与实践平台

  优质的育人理念需要坚实的硬件与实践平台支撑。跨文化教育需解决“输入与输出失衡”问题,构建“双向文化传播”模式,而这一模式的落地离不开优质的教学条件与实践平台支撑。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深谙此道,依托硬件设施搭建“文化认知”基础平台。学院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人类语言与脑科学文科实验室,内设智慧翻译教学实训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语音综合视听室、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实验室、ERP脑电实验室等一系列高规格教学设施。这些实验室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是学生将理论转化为技能的“练兵场”。

  此外,外国语学院还通过校企合作与校园活动打造“文化实践”场景,形成“认知—实践”闭环,为“双向文化传播”提供坚实保障。依托国际语言服务现代产业学院,学院进一步打通“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壁垒,并与山东省贸促会、山东外事翻译中心、百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译国译民集团、济南秦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实习合作关系。这些实践经历,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场景,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

  国际架桥

  提供交流与对话机遇

  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国际交流工作以“文化自觉”为核心,通过“线下交换+线上对话”双路径,坚持国际化合作办学。学院与多所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对于法语专业学生,学院更是提供了“直通海外”的深造通道——与法国艾克西亚商学院(原法国拉罗谢尔高等商学院)签订协议,优秀本科生可直接进入该校攻读研究生;大二、大三学生还可选择法国雷恩第二大学或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的交换生项目,出国进修一年。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水平,更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如果说海外交换学习是“线下远行”,那么云端交流则是“线上相逢”。学院与墨西哥ASF学校联合推出“跨越山海·文化共融”线上交流活动,为中墨学子搭建了跨越1.2万公里的文化对话桥梁。在“Cultural Difference(文化差异)”主题交流中,墨西哥ASF学校学生Joy分享了自己的跨文化成长经历,2024级英语四班学生刘怀钰等则以此为切入点,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为核心,深入阐释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哲学内核。这种交流基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学生在倾听对方分享时,换位思考理解其文化逻辑;在介绍中华文化时,用对方易懂的方式表达。

  实践砺能

  开展志愿服务与学术创新活动

  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能熟练运用外语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传播的人才,而“全球胜任力”的形成,需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检验。学院的志愿服务与学术创新活动正是以“全球胜任力”为标尺,实现“认知—实践—创新”的闭环。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学院“财赋沂蒙”实习团队的7名志愿者在教师李慧的带领下,为临沂“首代进商城”推介交流会提供语言服务。这场汇聚多米尼加、英国、埃及等多国客商的活动,成为检验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实战场。此次服务不仅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更印证了学院实践育人机制的有效性——通过“真实场景+专业服务”,让学生将跨文化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不仅体现在志愿服务,更延伸至学术创新领域。在2025年6月举办的“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北京论坛”上,2024级学术研究生高菲宣读的论文《华籍美人翻译家研究的多维转向——以Sidney Shapiro学术史为中心的考察》,成为学院“学术型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论坛上专家的积极评价不仅肯定了高菲的学术素养,更印证了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对“全球胜任力”的重视——通过支持学生参与高层次国际学术对话,让其在全球学术平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从“外语+”理念的生根发芽到数智化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搭建,从跨越山海的云端对话到国际论坛的学术发声,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以跨文化教育为纽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外语教育发展之路。外国语学院师生以语言为桥、以热情为帆,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外语人联通中外、担当使命的价值追求。

  未来,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秉承育人初心,深化“全人培养+数智赋能+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在齐鲁大地的教育沃土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国家话语传播贡献更多“外院力量”。

  (张利)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