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星期一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将舞台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链条
书写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生动答卷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石瑞宝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演出中,有一群山东青年学子的身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山东省唯一受邀参演高校,33名师生圆满完成了晚会相关导演工作及部分演出任务,将抗日战争的壮阔叙事转化为细腻的舞蹈语言,让舞姿与青春共振、青春与国家同行。

  从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师生以思政为魂、艺术为笔,在国家级舞台上书写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生动答卷。这场“舞台思政实践”不仅是专业能力的亮相,也是立足青年政治办学特色,将思政基因深度植入艺术教育全链条的突破性探索,为新时代高校艺术育人提供了实践范式。

  以文化符号为钥,解锁家国情怀表达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办学基础是始建于1949年的山东省团校。76年来,学校始终与新中国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传承弘扬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德才兼备,自强不息”校训,涵育“自加压、共奋进、重实效、争一流”精神。

  2024年11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受邀参加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在70天排练期内,学校创新性成立临时党支部与团支部,以“每支舞背后的中国故事”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打造了一场以舞蹈为载体的“文化思政公开课”。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舞蹈不只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对国家发展、民族精神的真诚表达。”该校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王斐说。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魏艳菊表示,从专业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跨越,正是春晚“舞台思政课”的核心价值所在——它让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知、可表达、可传递的艺术力量。

  以历史叙事为基,筑牢精神信仰根基

  如何让青年学子真正走进历史现场、触摸历史温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创新教学模式,将艺术实践与历史教育深度耦合,构建“认知—共情—内化”立体化育人路径。

  在3个月的排练时间里,参演师生以伟大抗战精神研学为核心,系统开展多维度历史浸润活动,通过深入档案馆查阅“支前路线”“战时文艺”等珍贵史料、观看红色电影等,将抽象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具象的舞蹈语汇。

  “当舞步与先辈的行军路线重合,那种沉甸甸的使命感,是教科书无法给予的震撼。”参演学生宋庆阳的真挚感言,正是这种沉浸式历史教育的生动注脚。

  “它打破了历史与艺术的壁垒,让伟大抗战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符号,而是化作舞者呼吸间的情感、肢体里的力量,最终内化为青年学子的精神信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辛杰表示。

  以体系构建为纲,打造艺术思政范式

  作为一所以青年政治为核心办学特色的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专业教学+思政教育+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将“舞台思政”从单次实践升级为全链条育人机制,形成了“感知—认同—传承—创新”完整育人闭环。

  在课程体系层面,该校开设了“红色舞剧赏析”等特色课程,让学生从入学起就掌握用艺术解读思政的能力;在日常教学层面,推行“一支舞蹈配套一个思政主题”教学法,如排练红色舞剧《乳娘》时,同步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在社会实践层面,组建“红色舞蹈下乡”团队,将舞蹈诗剧《黄河奔流》等作品的片段带到革命老区、社区校园,让学生在服务群众中深化“艺术为民”的认知。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次舞台的思政点缀,而是让思政成为艺术创作的内在基因。”该校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说。

  “我们将继续以舞台为阵地,让更多青年舞者在艺术与思政的融合中成长为有专业功底、有坚定信仰、有时代担当的艺术人才,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不竭艺术力量。”魏艳菊表示。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