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星期一
在无声的世界起舞
—— 广西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芹的故事
本报记者 梁昱娟

  广西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舞蹈教室里,听不见伴奏的音乐,却能看见最认真的舞步。2025年全国自强模范、该校教师刘芹站在一群听障孩子面前,用坚定的眼神和精准的手语,带领孩子们翩跹起舞。

  刘芹是教师、是舞者,也是一位先天听力障碍的残疾人。在无声的世界里,她用身体诉说梦想,用行动诠释“自强不息”的含义。 

  2008年9月,年仅12岁的刘芹独自前往北京,踏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门。对听力障碍者而言,舞蹈不仅是艺术,更像是与命运的抗争。她听不见伴奏,只能靠震动感知节奏;无法用语言交流,只能靠眼神和动作理解指令。

  把听力障碍转化为专注力,刘芹用眼睛“听”音乐,用肌肉记忆节奏,这段岁月为她日后的工作与生活铺就了闪光底色。

  2017年,刘芹毕业回到广西,成为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艺术教师。在教授舞蹈的同时,她自学美术,兼任学校美工课教师。为了打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壁垒,她主动系统学习手语并考取证书。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刘芹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为方向感薄弱的学生制作视觉提示卡,用醒目的箭头与色块标注动作轨迹;在地板、把杆上贴好触觉标记,帮助学生快速定位手脚位置。每节课结束后,她都会上传精心剪辑的慢动作视频教程,方便学生课后反复观看。

  13岁的听障学生小星(化名)总在转身时慢半拍。刘芹握着她的手贴在音箱上:“闭上眼睛,感受这里的震动。”当小星第一次完成八拍动作时,孩子们用手语比画出“太棒了”,教室里无声的欢呼却比任何掌声都热烈。

  在刘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屡获殊荣:2017年全国艺术汇演一等奖、2019年广西残联艺术汇演两项二等奖……学生们都说:“刘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她让我们知道,缺陷不是枷锁,而是独特的翅膀。”

  刘芹并没有将自己的才华局限于艺术领域。2023年,她出现在广西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羽毛球赛场上。听障者打羽毛球,犹如蒙眼奔跑,但她通过观察对手挥拍角度、预判轨迹,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最终,她勇夺听力混合双打第二名、女单第四名,在体育赛场上同样写下精彩注脚。

  “别人以为是我在教孩子,其实是他们在治愈我。”刘芹用手语表达。从被命运设限的听障女孩,到帮助更多特殊儿童寻找生命价值的教师,她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