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夜轮班,捧着饭盒蹲在机器旁边吃,机器声比鞭炮响。”展览现场,马先生等广州造纸厂工人的手写留言贴满了展板。旁边的屏幕循环播放着相关视频,造纸机的轰鸣、铁饭盒碰撞的清脆声等接连响起,让观众身临其境。 “有一位阿姨把她的铁饭盒带来了现场,很激动地跟我们说,这些声音让她回到了在纸厂社区生活的时光。”在前不久广州美术学院组织的“未来学院: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上,观众的反应让侯懿轩深受触动。侯懿轩是广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也是此次参展作者之一。在她看来,自己完成的不仅是一份作业,“更希望造纸厂工人团结奋斗的那段记忆重新被更多人看见、听见”。 这是广美以“大通识”为主线,开展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生动片段。近年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对艺术创作主体的知识、技能和创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艺术不应局限于审美价值,而要成为推动创新、解决问题、创造体验的融合力量。在当今数智时代,美术学院在育人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授技法,而应兼具知识传授、能力养成、思维启迪与价值塑造。”广美院长范勃认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意义建构等,对艺术创造来说尤为珍贵,是算法与数据难以替代的。 数智时代,艺术行业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需求。“过去很多艺术学院在教学时,将学生划分到国画、油画、雕塑等专业,每个专业有各自的基础课。学生就在相对封闭的领域内重复训练技法。”广美教务部部长涂渊调研发现,当前很多艺术项目涉及多个领域,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学生难以满足艺术行业新要求。 如何顺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培养具备社会人文关怀、技术融通能力的艺术人才?自2024年9月起,广美以“大通识”为主线,将本科人才培养重点从专业技能训练,转向思维训练与创新创意培养。学校在本科一年级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学院系部的区隔,创建“6门核心课程+1门限定性选修课+1门专业先导课”的课程架构。 “以往艺术教育更多是教技法,不少学生虽然能熟练地画出图像,但作品缺乏深厚内涵,创意不足。要想让艺术院校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就要让他们先学会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在广美党委书记林蓝看来,学生重新学习观看身边事物的技能,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他们“开眼”的第一步。 为此,广美组建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师团队,并结合大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主要调研区域,带领学生开展深入的社会调研。 “我们希望学生面对的是真实问题,而不是课堂预设的问题。在调研中,很多学生真切体会到艺术与生活、与社会的连接。”广美教授陈晓阳介绍,学生被分成跨专业小组,前往城中村、工艺品市场、老工业区等地开展调研,在社会大课堂中观察、提问、记录、反思。 “时代快速发展,很多工业遗产正在淡出我们的视野。”侯懿轩和小组成员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选择广州造纸厂工人社区为研究对象,并努力让旧记忆焕发出新光彩。他们向退休工人挖掘纸浆气味、机器响声等记忆细节,努力将工人们记忆中不同的感官体验融入创作,并运用数字技术工具制作带有“数字粒子呼吸”效果的音视频。 通过一次次走入真实场景,很多学生在项目制学习中,获得了观察社会的新视角、创作的新灵感。在学会观察世界的同时,他们也对自身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加关注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是书法学专业学生,过去比较关注书写技法与美观度,对自己每天握的毛笔认知比较浅显。”广美学生王宝瑞和组员将“毛笔与人的关系”作为调研主题。在教师协助下,他们访谈了制笔20多年的叶女士。她和组员跟随叶女士体验制作、售卖毛笔的过程,并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整理了毛笔图谱。 “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人文内涵更能打动人。”王宝瑞透过毛笔制作技艺,看见了手艺人的匠心,让她有了更多书法创作的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