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科技学院自创立之初便积极开展“养成教育”。办学35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政治大德,树爱党爱国之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社会公德,树助人为乐之人;用“红色军营文化”立优良品德,树有家国情怀之人;用现代产业文化立职业道德,树爱岗敬业之人,并把“养成教育”融入学校的办学治校理念、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一日生活、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出以“养成教育”兴校育人的“河科模式”。 建设文化矩阵,驱动“养成教育”进一步开展 学校系统设计文化矩阵,将文化建设融入“植华夏之根、铸民族之魂、育经世之才、办百年之学”办学宗旨,融入“精准严好”校训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驱动“养成教育”进一步开展。学校建设以李大钊革命事迹馆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长廊,建设以孔子雕像为标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场,建设以重走长征路为代表的“红色军营文化”社区,建设以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群为龙头的现代产业文化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建设“雷锋公园”“中国好人公园”“长征精神雕塑”等,校园内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氛围。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政治大德,树爱党爱国之人 学校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优化思政课教学体系,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带动青年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青年,引导青年正确认识自身的历史责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转化为现实中为党工作、为国奉献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学校成立“李大钊研究中心”,打造以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开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和“赤子之心”演讲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近4年,师生到新疆、西藏开展志愿服务,对口接力帮扶,彰显了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学校“星火”“笃行致远”宣讲团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大学生西柏坡精神志愿宣讲团。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社会公德,树助人为乐之人 学校大力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渠道,自2011年以来,学校积极开设相关必修课程,开展“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等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鼓励师生在中国传统节日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学校于2012年成立爱心社团,致力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组织校内外爱心人士投身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定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并为老人提供帮助,获得广泛好评。学校每年都会表彰多名“孝老敬亲”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楷模等先进典型。排演情景剧《不谢的迎春花》,以艺术的形式传递“中国好人”的道德力量。举办“畅游曹妃甸 文旅新体验”非遗文化进校园文艺晚会,让河科学子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用“红色军营文化”立优良品德,树有家国情怀之人 自2010年以来,学校将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军营文化”作为内核,以国旗班和后备预备役营为标杆,对学生严格要求。学校打造“军史中的智慧”案例,建立“功勋军人故事库”,开展“如果我是黄继光”情境教学,举办军事主题VR体验活动,组建“迷彩青春”社区应急分队,将战术思维应用到学业规划中,用战场纪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持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严守纪律、团结互助、文明礼貌”等优良素质,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成为更好的自己,形成独特的个人品德。这份深耕,在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身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校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人数连年攀升。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去,贡献青春力量、书写精彩篇章。近3年,1071名学生深受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的影响,在青春正好的年纪毅然决然背起行囊参军入伍。其中,116名学生申请戍守边疆,立志要在祖国边陲用实际行动诠释新一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 用现代产业文化立职业道德,树爱岗敬业之人 自2015年以来,学校根据应用型教育的需要,进行学校与企业的跨界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24年9月,学校紧跟人工智能时代步伐,成立新质人才培养学院,开设了6个新质人才培养专班,着眼数字孪生与沉浸式场景重构、文化IP的生态化开发、AIGC驱动的个性化生产、区域协同与生态链整合等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领域,实施新质人才培养。学校成立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30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横向交融的跨界育人,推动卓越人才培养,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和新质人才。 35年坚守,学校构建起“常态化、全过程、高质量、五融入”的“养成教育”体系,涌现出多个领域的先进典型。学校以“养成教育”兴校育人的经验做法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周政阳 韩淑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