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星期二
三链融合 四阶递进
——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创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庄园 张峰振 徐韦华 张杰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立足解决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理论、实践、素养脱节问题,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链融合、四阶递进”法学专业C3I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推动法学教育实现从理论传授向实践育人、从知识学习向能力生成的转化,为培养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确立“三链融合”育人新理念

  学院突破传统实践教学偏重技能或知识点的局限,将“知识链、能力链、价值链”三链有机融合。注重法学理论知识链与法律实务能力链的深度交织,确保教学内容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广度;将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塑造的协同统一。

  设计“四阶递进”教学新模式

  学院创新构建“课程(Course)—竞赛(Contest)—职业(Career)—创新(Innovation)”“四阶递进”、螺旋上升的贯通式培养模式。4个阶段层层递进,形成“理论—模拟—实战—创新”的完整能力培养路径,通过沉浸式课程教学、高水平学科竞赛、实战化岗位实习的倍数效应,实现创新能力和育人成效的显著提升。

  沉浸式课程教学夯实基础。学院坚持“理论课堂有实践,实践课程用真案”,对接数字时代需求,升级校内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资源,将真实庭审“请进”校园,让法律诊所服务真实当事人。

  高水平学科竞赛激发潜能。学院将竞赛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学生踊跃参加“淮海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赛事,实现以赛促学,激发学习主动性。

  实战化岗位实习深化体验。学院通过“高校+法治实务部门”双向协同培养机制,组织学生在司法机关顶岗实习400余人次,在社区进行法律志愿服务300余次,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超200次,成功维权率超85%,多起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让法治温度可感可触。

  创新性成果促进转化。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作品连续3届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更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赛特等奖。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作品“从治罪到治理:轻罪治理视域下帮信罪治理体系的构建”荣获省级特等奖并入围国赛终审决赛。

  构建“多元协同、持续改进”保障新机制

  学院建立三大支撑机制,保障模式有效、可持续运行。一是资源协同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共建、“双师”教学、赛事轮流承办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供给,解决师资不足与联动缺乏问题。二是评价激励机制。将学生实践成果纳入学分评价,健全教师实践教学激励办法,调动师生持续参与的积极性。三是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联动机制。推动实践教学与服务基层、援助困难群众、企业需求相结合,形成“教学—服务—反馈—提升”良性循环,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与影响力。

  实践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三链融合、四阶递进”法学专业C3I实践教学模式自实施以来,学院教学与育人成果丰硕。法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两门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助力学校成为江苏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模拟法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依托该模式,学生思政素养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近5年,法学专业成为学校立项重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获批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专项及教改项目13个;2024年,“法律诊所”入选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程),4个班级获评江苏省省级先进班集体,1个团队项目获得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8名学生获得江苏省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以及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学生考研率、出国深造率长期位居学校前列。校友的感恩回馈、爱心基金成就了传承的佳话,是育人成效的生动体现。

  “三链融合、四阶递进”法学专业C3I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打通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到实战、从学习到创新的转化路径,得到了广泛认可。该模式被山东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20余所兄弟院校认可并借鉴。学校发起并主办的“淮海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成为法学专业学生展现专业能力、锤炼法律实务技能及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舞台。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庄园 张峰振 徐韦华 张杰)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