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现象普遍。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会受到哪些影响?是否有必要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社交媒体?这一话题引发关注。 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人。其中,我国10至19岁网民达1.44亿人,特别是2010年后出生的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程度很高,被称为“A世代”。“A世代”未成年人与社交媒体的深度绑定已成现实,班级社交群里的约玩讨论、游戏话题下的互动分享,折射出社交媒体对未成年人社交与兴趣需求的满足,但潜藏的风险与引导的缺失,也让这一领域成为守护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战场。 无节制使用的危害早已显现。算法推荐与即时反馈机制,让短视频等社交内容变成“时间黑洞”,不少未成年人因此视力下降、睡眠缩水,甚至陷入“刷手机停不下来,写作业心不在焉”陷阱;而低俗信息、暴力言论与负面情绪内容的泛滥,又像无形的“污染源”,不断冲击着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价值观与判断力,有的孩子模仿网络黑话“出口成脏”,有的因对抑郁、厌学内容“对号入座”陷入情绪内耗。这些都不是“成长必经之路”,而是需要警惕的“成长陷阱”。 如何规范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在设置社交媒体使用门槛上,法国、西班牙和希腊等国正在推动多家社交媒体平台强制进行用户年龄验证,以保护儿童免受有害网络内容的侵害。在管理电子设备使用上,法国政府今年推出新版“儿童健康手册”,重点防止儿童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比如3岁以下应完全避免接触电子屏幕。国际上的这些探索,值得我们借鉴。要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相关指引,比如进一步设置使用年龄,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在尚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或者规定使用社交媒体的年龄的背景下,面对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危害,重要的是发挥家校社协同的力量,做好社交媒体使用的引导工作。技术层面,需推动未成年人模式从“有”向“优”升级。不仅要实现所有移动端应用的全覆盖,更要优化内容池,提供符合未成年人认知的科普、美育、趣味知识;同时在设备购买、开机使用、售后指导等全环节强化模式推广,帮家长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 教育层面,学校与家庭需联手补上“数字素养课”,不仅教孩子辨别虚假信息、抵制不良内容,更要培养他们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比如约定“写完作业再用手机”“每天社交平台使用不超过1小时”,让规则意识内化为自觉习惯。而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年龄验证机制,建立“家长门户”“网络欺凌预防中心”,用更细致的服务为未成年人筑牢防护网。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世纪学校教师)
|